河南林州:坡地经济结硕果 照亮脱贫致富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17

  11月16日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林州山多坡广、土薄石厚、干旱贫瘠,如今满目苍翠、绿意盎然。坡地经济不仅改变了林州市几十年的农业种植结构,而且开启了该市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坡地经济结硕果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区,86%的面积是山地和坡地,素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称。2013年,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林州市在坚持粮食总量不减产的前提下,提出发展坡地经济的理念。


坡地经济结硕果 照亮脱贫致富路

  4年多来,通过发展坡地经济,林州市新增经济林12.4万亩,总面积达30万亩,其中,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1.6万亩,新增花椒树等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亩;新增中药材7.5万亩,总面积达22.5万亩;新增小米、红薯等优质杂粮面积7万亩,总面积达15万亩。新改、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1200个,总数达7196个,生猪存出栏规模分别位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七位。林州市先后荣获“中国花椒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发展坡地经济中,林州市先后培育壮大了4家省级龙头企业,创建了30家市级龙头企业。该市龙头企业年产值32.1亿元,销售收入31.8亿元,辐射带动农户15万余户。该市先后成功申报东姚洪河小米、东岗核桃、东岗花椒、茶店太行菊、茶店柿饼、茶店山楂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了东姚小米、太行菊、林州核桃、林州花椒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产品升值、农户增收。同时,利用荒山资源,大力推进光伏扶贫,惠及贫困人口430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坡地经济富了乡村、绿了荒山,也催生了农业生态旅游和“农家乐”旅游。目前,该市“农家乐”数量已超过580家,年营业额2.3亿元,辐射带动1.5万余人。

  照亮脱贫致富路

  今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名单,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审定,有1465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其中,河南省有96家单位成功入选。林州市留林科普生态园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也是林州市唯一入选的单位。

  “我返乡创业搞乡村旅游,就是想带动附近老百姓就业,给他们找活干、找赚钱的门路。”茶店镇翟二井村党支部书记王留根创建留林生态园的目的很明确。

  2014年,在外创业的王留根回乡创建了林州市留林科普生态园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一道三园两基地”,即茶马古道,梅园、水上乐园、留林庄园,传统村落和国防教育基地,打造了以太行菊为主导品牌,集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农业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当地农户1000余户发展菊花种植,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1600余人就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小菊花种出大名堂

  在林州市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背景下,种植菊花的花农越来越多。然而,菊花市场价格并不稳定,如何确保收益?河顺镇万盛家庭农场的崔保丰念出了不同的致富经。他在菊花采摘前就联系好了收购公司,胎菊自己做成成品出售,菊花经加工后卖到药厂做药材,碎菊花则可以用作菊花枕的原料。

  2013年,得知家乡发展坡地经济后,崔保丰便回到河顺镇官庄村办起了万盛家庭农场,流转坡地400亩种核桃树。由于核桃树不能当年挂果,他就采用药果间作法补种菊花以提高土地收益。没想到,核桃树还没有见效益,菊花种植反而发展成了农场的主导产业,每亩金菊的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尤其是金丝皇菊每亩收益达5万元。经过深加工的金丝皇菊茶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还引来了香港客商。

  在万盛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下,周边农户种植菊花500多亩,很多贫困户也因此脱贫。今年51岁的贫困户牛明喜下肢残疾,他把自家的耕地和坡地流转给农场,每亩每年能得到500元的流转费,他还在农场当保洁员,一年能挣1万多元工资,去年年底就脱了贫。

  “农户+合作社”闯市场

  如今,发展坡地经济已成为林州市农民的共识。今年8月,一场别开生面的“薯王”争霸赛在姚村镇南牛村开幕,吸引了安阳市和鹤壁市众多家庭参赛。在呐喊声中,参赛选手走进红薯地,从农民的手中接过镰刀和锄头,割红薯秧、刨红薯,体验收获的乐趣。

  海青绿色家庭农场是这次活动的承办方。2016年,南牛村党支部书记段海青成立了海青绿色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红薯等农作物,发展深加工,目前共流转土地600余亩,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种植红薯等农作物200余亩,已经成为该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代表。如今,南牛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专业村,段海青通过“农户+合作社”的方式,不仅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产品种植和管理的科学水平,而且扩大了种植规模,丰富了种植品种,实现了农民与合作社的互利共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坡地经济已成为林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民增收致富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域式发展理念得到了较好彰显,该市农业正在由“养命农业”加快向“养生农业”转变。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