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钊:发展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9-25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南、湘黔桂三省接边区域,总人口27万,苗侗人口占74%,是集武陵山片区特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军事禁区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对象4.7万,贫困发生率17.3%。近年来,靖州依托杨梅、茯苓特色产业资源,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到2016年底,减少贫困人口2488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9.5%。

突出支柱产业,打造产业扶贫“主阵地”

靖州是“中国杨梅之乡”,杨梅基地8.6万亩,居中南五省第一;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每年集散茯苓7.8万吨,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全国2/3。多年来,我们坚持把杨梅、茯苓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打造。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开放协作区、产城融合先导区、经济发展带动区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创以杨梅、茯苓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带动农户,以基地带动整体,在10余个省建立了152个茯苓种植基地,辐射湘黔桂三省接边区域。二是坚持园区带动。政府投资1.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5亿元,建设杨梅生态产业园,带动全县杨梅种植农户8.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万人。投资7.8亿元建设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可集集聚茯苓小微企业360余家,加工企业30家,带动从业人员4万余人,杨梅、茯苓成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坚持品牌创建。建设全县公用品牌——“靖州杨梅”,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制定发布了杨梅、茯苓省级地方标准8项,正在申报国家标准。成功创建省级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茯苓、杨梅”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及其示范区,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突出利益联结,开辟稳定增收“新途径”

坚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稳定增收。一是直接帮扶。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造杨梅补助400元/亩,带动全县2400余户贫困群众新造杨梅基地1.4万亩,发放奖补资金560万元。二是龙头带动。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增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我县太阳坪乡诸葛村与湘佰仕公司采取“荒山入股、比例分成”模式,合作建设万亩欧盟有机论证杨梅基地,按照农户55%、企业30%、合作社10%、村集体5%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村集体每年获利3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资金入股。按照“保底收益+比例分红”的模式,将70%的产业扶持资金量化到贫困群众,贫困户整体委托村委会把资金入股到合作社或大户,分红比例不低于15%,贫困户可获得稳定分红。

突出平台搭建,汇集各方资源“聚合力”

主要搭建三大平台:一是搭建节庆平台。按照“品靖州十万亩生态杨梅、尝食品安全示范成果、促精准扶贫增收实效”的思路,连续四年举办以杨梅促销为主题的杨梅节,在北京、长沙等地举办宣传推介活动,去年全县销售杨梅鲜果3.2万吨,销售额2.87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120元。二是搭建融资平台。设立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发展产业。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支持贷款5-10万元。三是搭建市场平台。与惠农网、喜乐购、顺丰等64家电商和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去年网上交易额达1.8亿元。

突出发展保障,助力贫困群众“拔穷根”

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产业融合。探索实践了“加工园区+种养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形成了十万梅山风光,打造了百里苗侗画廊,吸引了百万各方游客,创造了过亿经济收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贫困群众不仅享受种养环节收益,而且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效益。二是人才培训。通过现场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校企联合等技能培训。发挥好本地企业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培育了一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三是就业帮扶。鼓励本地龙头企业招工优先录用贫困人员,每招录一个且用工一年以上一次性奖补300元。2000余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特色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群众纷纷回家投身产业,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可以就近从事杨梅分拣、茯苓切片等简单劳动获得收入,贫困群众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作者系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研究与决策》2017年第6期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