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昭通市大关县:以“竹”绿山、兴业、富民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2-11-14

  

  昭通市大关县天然筇竹面积20.83万亩,占全国天然筇竹总面积的59%,被誉为“中国筇竹之乡”。经过多年培植,筇竹产业已发展成为大关县集生态保护、生态培育、生态加工、生态产品于一体的有机绿色主导产业,大关县被列入全省“一县一业”发展特色县。

  抓组织、强保障,全域推进

  

  大关县委农办 供图

  明确筇竹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制定“十四五”期间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到2025年实现全县竹基地“100万亩+”(筇竹总面积100万亩,其他竹类30万亩),构建笋竹产品加工与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域竹林旅游休闲康养体系,打造“乌蒙源生·至尊筇竹”系列品牌,实现筇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组织保障,层层压实责任,高度统一全县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抓筇竹产业发展的思想,明确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各级党组织书记担任筇竹产业第一责任人制度,把产业发展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2021年整合资金1.25亿元用于筇竹产业发展项目59个,占产业资金的47.9%,用于筇竹新植及提质6143.87万元 、竹笋交易市场及加工园区建设4946万元、竹产业路建设1479.34万元。

  抓基地、培主体,全链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大关县委农办 供图

  围绕“100万亩+”竹基地建设目标,2017年以来全县新种竹46.1万亩,其中新种筇竹23.4万亩,在此基础上,大关县充分利用生态扶贫、国土绿化等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退化林修复等项目,打造了木杆镇20万亩、高桥镇10万亩、玉碗镇3万亩筇竹产业连片基地,竹林总面积达100万亩。培育发展竹笋、竹材加工企业10家,成功引进台资企业云南吉食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规划总投资2亿元建设竹材加工标准化厂房、筇竹文化传承博物馆。继续深化与西南林大、省林科院等院校合作,实行林业技术干部包片挂村,从育苗、种植到采伐管护,建设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筇竹管理体系,推动了一批种植、加工科研成果陆续转化应用,努力推进竹笋、竹材、竹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抓联结、强利益,全面覆盖

  对“有笋山无劳力、有劳力无笋山”等的农户,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盘活竹林资源资产,依托筇竹产业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以筇竹为主的竹产业年总产值从2.4亿元增加到4.8亿元,竹笋均价从3-4元/斤提高到2021年的5元/斤,直接增加群众收入5000余万元,8镇51村15.9万人受益、3.66万人脱贫成果得到巩固,筇竹产区农村劳动力在出笋季节人均采笋收入8000元左右。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2/yunnongkuanxun-new_1114/3924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