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调查与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4-12

  

  陕西省凤县社会组织党建助力脱贫攻坚调查

  

  近年来,宝鸡市凤县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各项政策,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动员全县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投身于爱心超市建设,探索尝试地名标志参与精准扶贫,着力破解制约脱贫的关键瓶颈,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智慧和新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7年12月底,凤县共有社会组织49个,工作人员224人(其中专职76人、兼职148人),党员101名,入党积极分子25名、发展党员7名。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28个(县级直管12个、城乡社区16个),其中单独组建18个(单独组建率35.4%)、联合组建10个,覆盖社会组织47个,覆盖率95.9%,选派党建指导员29名。2017年,凤县紧紧围绕社会组织党组织评星晋级、争创双强三比一创活动,规范设置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主题党日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先后创建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28个,创建率达100%。同时,融入社会组织品牌LOGO,拍摄社会组织抓党建促脱贫微电影《愚公》1部,打造先锋品牌党组织23个、工匠品牌党组织5个,实现了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二、主要措施

  1、惠民中心兜底保障。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聚焦发力,尤其重视农村贫困家庭中精神障碍患者脱贫难、家庭负担重、管理难、隐患大等老大难和硬骨头问题,积极主动作为,筹建了凤县脱贫惠民中心,旨在为全县贫困家庭中的严重精神障碍者提供集中治疗和托养服务,最终达到集中供养一人、解放一个家庭、脱贫一户群众、维护一方和谐的目的。在市、县政府的指导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关心下,凤县脱贫惠民中心已完成建设,即将投入运行。这一举措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社会兜底政策、加快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也是政府建设+社会运营的一个典型案例,更是践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为全省、全市探索贫困家庭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脱贫提供了探索性经验。

  2、社会组织结对帮扶。研究制定《凤县社会组织党建促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安排3个三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结对帮扶3个村,各类社会组织针对扶贫济困、技术教育、产业发展、关爱儿童、志愿服务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截止目前全县28个社会组织党组织结对帮扶52个村,签订帮扶协议395份,结对帮扶贫困户812户,组织开展各类扶贫培训70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援助30次,送医服务19次,助学帮困187人,累计投入资金62.27万元。

  3、爱心超市志愿服务。以爱心扶贫、用行济困、全民文明理念,积极探索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的模式,通过建立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以扶志、扶智为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截止目前,全县已投入运营55家爱心超市,接受社会爱心捐赠34.59万元,受益人数10376人,实现了扶志与扶智并行,物质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

  4、地名标志精准对接。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换工作,积极动员社会人才、地名专家挖掘、编纂、宣传凤县地名故事100余条,在保护和传承我县优秀地名历史文化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凤县旅游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餐饮业及农副产业高速发展。同时,联合供销社印发《关于地名标志参与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将地名标志和地名故事作为地方经济的特色品牌,融入到地方名优农产品品牌中,形成区域地名品牌产品,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截止目前,平木臊子、河口黑猪、唐藏苹果、留凤关皇菊、黄牛铺豆腐、凤州大红袍等地名标志产品已初见雏形,并且都具有地域特色代表。

  三、存在问题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以来,凤县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对精准扶贫思想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扶贫氛围不浓厚,一些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参不参与无所谓,还有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怕担当责任、有畏难情绪。二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广泛性不足。我县社会组织规模小、财力弱,爱心超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明显,全县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帮困工作量小,没能够形成持续、全面的扶贫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社会力量帮扶方式比较单一。不管是爱心超市还是社会组织,在扶贫帮扶的方式上多采用给钱给物的直接帮助,重帮轻扶,这种大水漫灌式扶贫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没有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四、对策建议

  1、营造氛围,提高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积极营造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报道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事迹,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其他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的精准扶贫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新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作用,业务主管单位要重视社会组织地位,支持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二是举办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联谊活动,把县内外事业成就、有社会影响的人士团结到党委政府周围,动员他们为家乡扶贫出资出智,增强社会责任,体现个人社会价值,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3、转变观念,精准帮扶,提高帮扶成效。扶贫不能只是救助,不能只是给钱给物,而是要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要变输血为造血,变漫灌为滴灌,从根本上消除贫根。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市场、项目等方面的突出优势,社会组织要从行业特点精准对接产业项目、技术服务、文化下乡等内容,积极开启助农助工助学等帮扶模式。二要在帮扶内容和方式上做到精准,要找准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门别类,按病开药,不能一个药方管总,一种方法用于所有人。要制定具体的切实有效的帮扶计划,真帮实扶。三要在帮扶过程中注重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动力,不仅要帮助他们富口袋,更要帮他们富脑袋,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干会干,实现脱贫致富。吴瑞刚 倪 波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