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怎么回事?

来源:三农内参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23-10-2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根据政府常说的定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一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这项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宪法》第8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此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宪法地位。这一规定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承包权利,使农民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体,从而实现了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目标。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经济组织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根据承包合同约定的权限,农户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这种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早在1982年就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一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它改变了过去集体经济模式下农民缺乏自主权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的局面,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中受益。

三农舆情监测

综上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为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之一。它体现了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大锅饭”的旧体制,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实行“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使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增加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也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招募舆情处理师,关注三农企事业舆情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相关诉求,致力于我国三农事业发展,欢迎您加入。010-56222885、010-56019387、010-69945235。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