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链为伏季菜价“降降温”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8-22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让高山蔬菜利用现代物流销往全国各地。宋文摄

编者按:7月中旬以来,受高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多地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然而对不少菜农而言,蔬菜的田头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扬。究其原因,蔬菜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偏高是影响菜价的一项重要因素。通过流通渠道降损节本、进而减小蔬菜价格波动幅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版带来记者在江苏省的调查,看当地如何降低蔬菜流通成本。

近日,记者走访江苏省南京市的几个菜场、超市,发现伏缺季再一次发威,蔬菜价格攀升。

今年三伏天,江苏菜价涨势猛,市民菜篮子越拎越重。以南京人爱吃的小菜秧来说,6月底还是2块多一斤,7月底直接变成6元/斤,这几天还曾涨到8元/斤,菜价变化让心跳都变快了。

一到伏缺菜价明显波动,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市民反映菜价高,菜农反映田头价格变化不大,菜价大幅变动究竟动在了哪儿?

菜价波动:流通成本高企是重要因素

自7月中旬来,连续10多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不利于蔬菜出苗、生长,再加上8月初的暴雨天气,使得蔬菜在田间地头开始枯黄、腐烂和变质,不得不增加外调菜,运输、贮藏、保管成本随之上升。在几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蔬菜价格一路攀升。

昆山玉叶蔬食产业基地是由昆山市政府、高新区共同投资建设的政府菜篮子工程。负责人唐静介绍,该基地1200多亩的蔬菜种植规模,以叶菜类、辣椒、茄子为主,每年夏季叶菜供应占地区份额60%左右,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叶菜已经无法种植。

同样境遇的还有江苏绿园食品公司兴化蔬菜基地。这个2007年创建的蔬菜基地,有1000多亩规模,六成种的是娃娃菜。绿园食品公司董事长陈文传说:现在温度不适宜,要到10月份才能开始种植,更多的要从甘肃兰州、河北等基地调配,增加了运输的成本,到江苏后价格自然会上升。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从全年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看,蔬菜价格在每年的五六月降幅最大,价格处于谷底。七八月由于高温或台风不利于蔬菜生产,价格开始上升。次年二月由于冬季低温蔬菜供应量减少,价格上升。春末夏初,气温上升,蔬菜供给量增加,价格开始走低,并在次年五六月重新回到谷底。

究其原因,除季节性、气候因素外,蔬菜价格还受流通环节过多致使层层加价、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目前蔬菜从田头到餐桌,往往要经过采购、运输、多级批发、配送、集贸市场或超市零售等多环节。近几年地摊式零售大幅减少,菜商摊位、分拣等费用明显上升,使得批零差价在逐步增大。调查显示,我国蔬菜的批零差价多在2~2.5倍,甚至更高。

而近年来,大中城市郊区原有菜地减少,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各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明显下降。各地外调菜比例有所增大,流通成本也相应提高,有些蔬菜的运输成本甚至高出蔬菜生产成本。

冷链系统:应运而生因势而为

有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蔬菜的年冷藏量约占总产量的10%~20%,冷链流通率仅为5%。由于冷库、冷链设备、冷链物流技术及技术人员等发展严重滞后,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冷链问题造成的蔬菜浪费超过113万吨,每年全国蔬菜的腐烂损失高达1.3亿吨,蔬菜物流损失率高达30%~4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物流损失率可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1%~2%。

冷链一般是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物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它能打破农产品集中上市、保鲜储运能力弱等因素的制约,缓解农产品销售难、价格季节性波动突出、增产不增收等问题。

如果产地有完善的预冷及加工设施,就可以有效延长产品货架周期,拓展农产品销售区域,就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错季销售,帮助农民增收。陈文传说,他在自己的兴化蔬菜基地建设了2000立方米的冷库体系进行预冷、包装,保持蔬菜休眠。

没冷链系统之前,我们头天晚上把娃娃菜拉到菜场,如果第二天卖不掉,就会造成40%左右的损耗,有了冷链,我们可以把损耗降低到5%~8%。而且娃娃菜可以在冷藏系统中存放一个月,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我们可以储存起来以待时机。

昆山玉叶蔬食产业基地也开展了冷链系统的建设,去年该基地建成500立方米冷藏库,购置配送冷藏车10辆,全面实现蔬菜全程冷链,年配送量达1.5万吨。唐静告诉记者:豆芽生产线应用冷藏保鲜库后可将豆芽产品保存2~3天,减轻了夏季蔬菜保供压力,保证了生鲜配送的质量。

为了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早在2014年,江苏就出台《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江苏冷链物流比例大幅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40%、55%,流通腐损率分别降至12%、4%、5%以下。

江苏为此做出整体布局,将重点在徐州、盐城、南通等果蔬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产后预冷、分拣加工设施的果蔬冷藏保鲜仓库;重点在盐城、南通、连云港、扬州、泰州、苏州、淮安等水产品主产区,整合现有冷库资源,建设一批配置封闭式站台、耐低温设施设备的低温库;在苏北生猪生产基地、家禽基地,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冷藏冷冻加工储存设施,打造一批面向周边大中城市的生鲜农产品直供基地。

推陈出新:冷链组织大有作为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是一条完整的链条,涉及参与方众多,包括种植、加工、储藏保鲜、预冷、运输、销售等,这实际上就是冷链全过程。要做好冷链各环节无缝衔接,才能解决中国农产品的问题,才能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才是从根本上以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菜贱伤农问题。

然而以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冷链断链现象十分普遍,冷链设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地冷库建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现同质化低价竞争;现代化、专业化冷库数量总体偏少,冷藏库、低温加工配送中心等建设投入相对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冷库利用率不高;公路冷藏及保温车数量不足,占货运汽车保有量的比例仅为0.55%。

冷链过程链条太长,靠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全部生产要素,必须以政府或者组织的力量来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全国首家省级冷链组织江苏省冷链学会,今年6月应运而生了。

学会秘书长陈昌伟说,冷链学会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搭建产供销信息化体系,减少了流通环节,也是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的重要举措。

徐州沛县张庄镇扁担庄的农户吴建明,今年种植了100多亩的洋葱,因市场行情疲软,洋葱价格低至0.1元/斤,产品也销不出去。冷链学会通过自身资源,帮助农户对接了田博士农产品公司,还为田博士农产品公司提供了优质农产品产地货源,正好顺应了现在品牌农业的发展趋势田头直采,源头直供。

江苏冷链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云达冷链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出了共享箱体冷链物流运输新模式,即小批量农产品零担运输,36小时可送达全国各大中城市。陈昌伟介绍:不论农产品运输量多小,2吨、1吨、甚至半吨,不论客户在哪里,都可以通过云达冷链的共享箱体冷链配送网络,快速送往客户门店,运输时效比传统冷链运输提高10倍以上。

针对农产品在运输过程的损耗问题,云达冷链平台联合江苏平安保险、江苏太平保险等公司,创新推出了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理赔服务,将此前农产品运输无险可买的老大难问题很好地解决了。

依托江苏云达冷链平台整合联动全国的闲置冷库资源,学会还组织冷藏保鲜的技术专家,为冷库提供技术支撑,为各地农民提供优质的冷藏保鲜服务,真正实现卖不掉先存起来,错季上市,保证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时还极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黄熙春 记者沈建华 李文博)

短评

让冷链热起来

菜价波动,原因很多。但在人们长期关注的流通环节成本问题中,冷链系统建设的问题,却又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这恰恰成了菜价大幅波动、生产经营者收益峰谷难控的重要症结。江苏的认识和探索,因此具有标本意义。

我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江苏也不例外。经常出现的菜贱伤农现象,严重影响了菜农生产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城市蔬菜供应和消费市场的稳定。近年来,大中城市郊区原有菜地减少,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各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明显下降。各地外调菜比例有所增大,流通成本也相应提高;但由于物流中冷链体系建设的滞后,全国每年仅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等食品价值,就达700多亿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水果、蔬菜生产大国,国内的冷链物流产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关专家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冷链流通的农产品占总量的95%以上。而我国目前果蔬、肉类、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15%、23%。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到2016年底,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营业额达2200亿元,增长22.3%,冷链已成为当下最热的产业之一。如此大的冷冻冷藏需求,必然带动冷链产业的大幅度上升,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却有着严重滞后的现象。

为什么热需求,遇上冷滞后?首先是认识没有热起来,没有看到新的需求,新的难题,在满足和解决的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潜力和商机;其次是政策上没有热起来重起来;再次是社会舆论氛围缺少关注和热度。如果我们将农产品物流中的冷链体系建设,放到供给侧结构优化的高度和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也许,冷链热起来的时日,为期就不会很远了。(沈建华)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