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让湿地与农业更好地融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5-02

  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有一大片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补偿栖息地,8个深浅不一的池塘外,环绕着300亩水稻田。乍暖还寒的时候从高处远望过去,一格一格的波光粼粼,间或有三两水鸟掠过,静谧中又有一抹灵动。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太湖流域吴淞江水系,总面积779.54公顷,属于以永久性水稻田为主体的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如何让湿地与农业更好地融合,形成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湿地生态系统,并进行推广,是公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为此,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四季水田实验。这里的永久性水稻田面积约4000亩,传统运作方式是冬季休耕,并种植一些草,来年翻土时作为绿肥。所谓四季水田,就是在冬季休耕时蓄水,可以更好地补偿和扩大栖息地面积,为留鸟、迁徙鸟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越冬栖息地,实现人与鸟共享稻田。

  四季水田的试验田位于湿地公园的马场区域。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科研宣教部副部长汤亚平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个骑马游玩的项目,总面积大概730亩。项目退出后,我们发现土地沙化非常严重,需要进行修复。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发现了5只短耳鸮,就是猫头鹰的一种。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我们调整了方案,将这片区域规划成了鸟类栖息地。

  栖息地修复与四季水田项目同时启动。看似简单,却经过了精心规划,处处透着细致的考量。

  首先,在湿地中心区域开挖8个深浅不一的池塘,最深的有40~50厘米,不同的深浅度契合了不同类型的水鸟栖息需要。比如,黑翅长脚鹬,喜欢深一点的水面,而金眶鸻喜欢停留在浅水处。这些种植水生蔬菜的塘,与周围300亩水稻田一起,形成层次较多的缓冲区,成为鸟类的天然栖息地。

  然后,在冬季时对水稻田进行蓄水管理,引河道水反哺稻田。经过近半年的沉淀和对有机质的分解,可以使稻田中的水质得到净化。同时,稻田的渗透性也使得部分水源进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部分得到初次净化后的水通过湿地公园内的田渠沟滩河水系网络、生态池塘等,进行再次沉淀及净化。这样,等稻田退水排入河道,就可以实现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提升水质的效果。

  据悉,四季水田实验计划历时3年。2017年7月实施以来,天福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出现大幅增长。

  最近,我们新发现了一种大杓鹬,而且一下就发现了两个,它们一般栖息在浅海滩涂,如此深入内陆,真的非常难得。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科研宣教部监测人员田君良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公园已经观测到的鸟类种数达174种,占苏州市鸟类种数的一半以上。

  (见习记者李苑)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