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旅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8-29

去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正是热词三产融合的由来。乡村旅游作为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和有力抓手,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看趋势:

品牌化与体系化成发展方向

简单地说,休闲农业对于农业本身来说,是利用自有的农业生产及景观资源,以观光、旅游及体验为主要模式(而非传统农业中的依靠农业生产成果获益)来创造经济价值,促使农民增收。对于游客而言,休闲农业则是出于对城市化景观的差异化追求和对农村休闲体验的期待。

休闲农业的一个最常见表现形式是我们常说的农家乐,也即是城市游客到农户家中体验农村生活。但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农家乐与大框架下的休闲农业画上等号:农家乐的经营往往是以小型的分散式经营发展为主,但休闲农业则尝试形成体系,为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为目标;另外,农家乐的经营往往以个体农户为主导方,单打独斗,很难有体系、标准与品牌。相对而言,休闲农业则往往以区域的协同发展为主,构建统一服务流程,标准与品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参与度显得更高。可以这样说,一个拥有良好的农家乐发展基础的地区,想要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必将朝着体系化与品牌化的休闲农业体系迈进。

读政策:

支持休闲农业成为扶贫造血机

无疑,休闲农业是三产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附加值高、服务成分大、可持续性强,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和近郊经济结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既解决了农民就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战场。

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扶贫攻坚战场上,休闲农业也能够成为我们自主造血的选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依托老区良好的自然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养生养老基地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对于休闲农业,中央层面上的倾斜与支持是明显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另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在内的诸多政府文件对此也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结合趋势,做好规划,立足本地特色,协调资源,将本地的休闲农业发展引向一个有竞争力的发展道路上来。

找方法:

文化与地理元素塑造相对优势

首先要给自己的区域代入品牌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做长,譬如陕西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着力打造陕北黄土风情休闲农业区、关中平原民俗休闲农业区、陕南山水风光休闲农业区三大板块,构筑沿黄河、渭河、汉江、丹江四条黄金水道,以及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6大休闲农业带;其次,要尝试将休闲农业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追求更高的附加价值和旅游特质:譬如新疆天山画廊的文化元素,便融入了其休闲农业的体系之中,使其休闲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令人印象深刻;最后,要把休闲农业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特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塑造本地休闲农业的相对竞争优势。譬如山东东营河口新户镇三产融合打造特色滨海旅游小镇,便是利用东营黄河入海口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而成的。

当然,休闲农业的发展虽被人们寄予厚望,但仍然有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是征地与建设的环节,企业与政府应该与当地农民充分沟通,尽可能避免纠纷;其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休闲农业的服务者依旧是农民本身,有且只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刺激农民成为更优秀的休闲农业服务提供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分享到三产融合发展的红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勇)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