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生物所与安徽农大植保学院合作在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致病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5-20

  

  

  近日,市农科院生物所与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作在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致病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pathogenicity of three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strains from Anhui Province, China”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SCI期刊《BMC Genomics》(生物学2区,IF = 4.4)。该研究分离鉴定获得3个具有不同致病性的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初步确定了3个菌株的致病性和基因组差异。

  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 A. chinens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Psa病原菌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猕猴桃的“癌症”。目前关于Psa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关键致病因子仍不清楚。该研究以3个具有不同致病性的菌株QSY6、JZY2、YXH1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二代和PacBio三代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绘制基因组完成图,结合公共数据库中12个Psa基因组信息,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确定了该3个菌株为Psa3型;进一步发现致病性更强的QSY6菌株具有8个独特的基因组区域,包含308个独特基因,其中有16个候选基因可能是QSY6具有高致病性的致病因子,该研究结果为鉴定Psa潜在致病因子提供了理论基础。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团队王倩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张立新教授为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以及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nync.tj.gov.cn/SY0/XWDT152013/XYDT152014/202405/t20240520_66290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