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丨试验田里的“绣花功夫”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5-20

   5月3日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组的科技人员就来到了位于一师十二团二十一连的冬小麦试验田。4月底到5月初,这短短的时间正是冬小麦的“花期”,也是开展杂交试验的关键时期。

  

  

   小麦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审定大约需要12年。冬小麦的杂交试验,是小麦育种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数以千计的杂交组合里,最后可能只能选育出一两个满足高产、抗病、优质、抗逆等条件的新品种。

   “要选育出一粒抗病、高产、优质的种子,首先要选择性状突出的父本和母本,然后通过父本和母本的杂交组合,使小麦某一方面的特性趋于强大和稳定。杂交实验中最精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去雄’。”小麦组科技人员黄鑫说,“就是给麦穗做手术,手抖、眼神不好干不好这个工作。”

   “去雄”就是除去雄蕊的花药,考验的是科研人员的“绣花”功夫,将小麦的小穗剪去顶端,然后用镊子小心翼翼夹出壳里细小的3枚花药,再用杂交袋将穗子套好,防止其他花粉与柱头接触,完成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20分钟左右。做好“手术”的穗子将在3至5天后通过人工授粉完成杂交。这样的工作,小麦组的科技成员要干80个小时。

   “小麦的花期不等人,育种工作,只要时间到了,一刻也等不了。”黄鑫说,“目前杂交组合已经做了150组,这150组将在明年继续播种,观察记录表现性状,择优汰劣,如果顺利的话,经过8到10年的时间,就可以培育出一个好品种。”

   近年来,一师农科所小麦组品种攻关成效凸显,新品种“新冬55号”和“阿农冬6号”相继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新冬55号推广面积达700万亩。“接下来,农科所将继续加大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培育力度,我们农技人员也会不断优化‘代码’,为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黄鑫说

  


原文链接:http://nyj.xjbt.gov.cn/c/2024-05-17/83379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