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用”小麦绿色转型(4)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9-08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小麦灌浆期高温多雨、日照不足、昼夜温差小,不利于面筋质和蛋白质的形成积累。种下去的是强筋品种,收的时候就变成了中筋。”淮滨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闻三峡说。
  “管理跟不上,农民的效益还没有种普通小麦高。种强筋麦要注意氮肥后施,有的在灌浆期还要喷施叶面肥。”上蔡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谢卫华说。
  而种弱筋小麦正好相反,要注意氮肥前移,不能追肥,才有利于弱筋形成。“弱筋麦生产的面粉,面筋含量每降低0.5%,每吨价格能上升200元左右。”王俊民介绍说。
  针对市场需求种专用麦,生产管理方式也要更精准。为实现专用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河南省组织育种、栽培专家,筛选出适合各地种植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品种,分品种编印生产技术规程,并抽调40名专家,逐县成立专家指导组,指导县乡技术人员,包乡、包村指导农民。今年全省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6826万亩,减少施肥8.33万吨,亩均节本增效42.6元。
  “2016年收割时下了几场雨,不少普通小麦经雨发芽,而我们种的强筋品种‘郑麦366’收了21万多吨,按每斤1.3元的订单价销售,仅此一项就为农民直接增收1.68亿元。”安阳市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章介绍。恶劣天气下的增收离不开科技支撑,在河南省农科院和市、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广源合作社针对安阳地区的气候特点集成了一套优质小麦生产规程,实现优质麦的绿色高效生产。同时保证社员整齐划一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藏粮于技,更要藏粮于地,优质麦持续丰产离不开粮食产能的巩固提升。为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河南省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连片开发,打造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累计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5686万亩,完成规划面积的89.3%。不但有效提高了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今年全省小麦品质明显提高,农民亩均收益440.7元,较上年大幅增加。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