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一村一品助推产业扶贫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9-12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新疆、福建、陕西等地时曾多次指出,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园艺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中央1号文件也反复强调: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一村一品在我国发展已有近20年,实践证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选择。十八大以来,各地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一村一品为重要抓手,在产业扶贫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专业村达到6万个,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有专业村1.4万个,占全国专业村总数的23.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76元,已占到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9.1%,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村一品之所以能够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与其运行机制紧密相关。

实行专业化生产,可以让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我国的贫困地区尽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可以让贫困地区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竞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通过规模化开发,可以让贫困地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土地分散、经营规模狭小是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制约,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空间有限、渠道不畅。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可以使贫困地区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把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靠本地居民参与,可以让贫困地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激发内生动力。贫困地区发展说到底要靠内生动力,而发展一村一品正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一村一品发展,变输血为造血,使农民在开发特色产品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学习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营销技巧与合作理念,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在致富增收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可见,一村一品看似小,却成为一个十分有力的抓手,将农村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产生强大的内生力量。一业兴而百业兴,这是一村一品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乘数效应的生动阐释。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今天的一村已突破村域范围,扩展到乡,甚至县域范围,可以是多村一品、多乡一品。一品也不再限于农产品,可以是地方工艺产品、民俗文化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

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要更新发展理念,强化效益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要加快发展进程,引导贫困地区发掘优势资源,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一村一品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专业村数量还不够多,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农村人才缺乏。一些地方对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底子更薄、基础更弱,产业扶贫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为进一步发挥一村一品在产业扶贫中的有效作用,未来应在规划引导、资金投入、利益联结、典型示范、人才培养五个方面重点加强。力争到十三五期末,要使更多的村镇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胡然然)

地方亮点

甘肃省:政策推力主体活力品牌竞争力

目前,甘肃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发展到840个,从业人数122万人,专业村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以上。2016年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315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农民从事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占农业收入的70%以上。

突出产业规划指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甘肃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了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产业、马铃薯产业、苹果产业、蔬菜产业和龙头企业等6个扶持办法,甘肃省农牧厅制定了8个优势特色产业规划、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和21个专项建设规划。近五年来先后整合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0多亿元,建成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50个,建成高原夏菜标准园和设施蔬菜标准化小区1350个,建成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265个,建成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70万亩,建成马铃薯新品种及脱毒种薯展示示范点547个、示范面积25万亩。

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坚持创新经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甘肃省84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中,409个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有效对接,263个建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33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模式。

突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和绿色认证。甘肃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共取得注册商标257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66个、绿色食品认证187个、有机食品认证44个、地理标志产品106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3个,静宁苹果、兰州百合、高原夏菜、定西马铃薯、陇西黄芪、岷县当归等驰名省内外,全省80%以上的苹果、50%以上的马铃薯、35%以上的蔬菜、70%以上中药材销往省外市场。

贵州省凯里市:特色产业云端营销

目前,贵州省凯里市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31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乡7个,专业村57个。

选准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依托苗侗百草园、黔源云珠葡萄园、梦幻巴拉河、湾溪平茶世外桃源等20余个农业园区,带动周边村寨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产业致富。比如旁海镇大溪村依托有上百年历史的鸟笼制作技术,统一经营、规范管理和强化品牌打造,积极发展鸟笼加工。2016年7月至今一年的时间,通过发展鸟笼加工,全村1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能参与年度分红,每户每年至少1000元。大风洞杉树林村引进水晶葡萄良种获得成功,总面积2万余亩。全村贫困户由2014年的29户104人减少至目前16户50人,带动大风洞镇贫困户由2014年1174户4040人减少至755户231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

创新模式,拓展营销渠道。目前,凯里市已建成1个市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5个镇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8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其中贫困村电商服务站21个。旁海镇大溪村的鸟笼、大风洞乡杉树林的水晶葡萄、舟溪镇新光村的芦笙、凯棠乡梅香村的刺绣等特色产品都实现了网上店铺销售,成功打开了线上销售渠道。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此外,凯里市设立一村一品发展扶持基金,将一村一品发展基金列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补助等方式对专业村给予重点扶持。截至目前,全市下达一村一品项目73个,发放扶贫资金1.1亿元,项目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600余户,预计通过产业扶贫今年可脱贫2万人。

四川省会理县:五彩品牌三产融合

2016年,通过产业扶贫带动6075名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3850元以上。

红黄黑绿蓝五彩品牌。红,即石榴。会理是中国石榴之乡,规模、产量均位居全国八大产区之首,面积达40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55亿元、果农收入43亿元,拉动相关产业产值12亿元。黄,即烤烟。会理烟叶素有天府云烟的美称,是四川最大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种植烤烟24万亩、收购烟叶63.2万担、烟农收入8.7亿元。黑,即猪羊。作为全国牛羊生产和生猪调出大县,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昌黑山羊,生猪、牛、羊等牲畜存栏167.63万头、出栏139.91万头。绿,即生态林果蔬。实施以核桃为主的1+N百亿级生态产业工程,核桃、华山松、油橄榄、亚热带果蔬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值50亿元。蓝,即乡村旅游。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A级旅游景区会理古城,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县已建成星级农家乐50余家。

三产融合新业态。一是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占地1000亩的东坝食品工业园为依托,引进和培育五粮液集团、果果果业等龙头企业23户,开发出石榴汁、石榴酒、石榴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年处理石榴鲜果3万余吨,年产石榴浓缩汁3000吨以上。二是做大农村电商。依托占地5000平米、入驻企业50家的会理县电子商务园区,与乐村淘、淘宝网、天府云商等大型平台合作,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网上销售甜杏、石榴等农特产品2万吨,销售额1.5亿元。三是做好三产融合新业态。建设特色农旅小院,开发柑普茶、柑花蜂蜜等系列产品,打造会理金砂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目前,正积极推进占地1.2万亩的会理石榴王国主题公园建设,将辐射带动18平方公里区域内农民持续增收。

河北省承德市:促融合强支撑

目前,河北省承德市共有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9个,922个村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占全市的37.5%。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促进了全市188个贫困村出列,12.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促融合,提升一村一品层次。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缘天然、怡达、华都、神栗等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同300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省级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4个。二是将休闲农业作为促进一村一品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宽城传统板栗、兴隆传统山楂农业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休闲旅游带动贫困村77个、贫困户300多户,户均增收约7500元。

强支撑,破解一村一品发展制约。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银企户保模式。推广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的多方联动机制,由合作银行向每户贫困户提供5万元贷款。仅2016年,全市通过合作银行共为农户解决小额融资贷款41.6亿元。二是推广一地生四金模式。组织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分现金。三是启动四院两站建设。全市启动了承德蔬菜产业院士工作站、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承德站、承德生猪产业院士工作站、承德食用菌产业院士工作站、中国农大承德市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热河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5000多人。

重庆市龙沙镇:小辣椒大产业

2016年,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种植辣椒15012亩,产值4200万元,产椒1.4万吨,全镇92%的贫困户种植辣椒,带动贫困户498户,户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

做大规模,增强产业带动力。依托龙沙镇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台优势,整合辣椒产业资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资源完善基础设施,辣椒种植规模常年稳定在1.5万亩。建成了中海、永丰、长坪三个辣椒产业千吨村。

科技支撑,增强产业竞争力。借力县校(院)科技合作平台,成功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柱红系列辣椒良种18个,在重庆市首开县级科研单位自培杂交新品种的先河,全镇良种自繁自供比例达到100%。依托龙沙镇辣椒科技园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实现种椒农户技术培训全覆盖,辣椒平均单产提升到960公斤/亩左右,种植效益显著提高。

创新机制,增强产业发展潜力。一是推行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的产业服务办法。推行业主+基地+农户订单生产模式。业主与乡镇按政策、技术、物质、指导、收购五到户标准,对椒农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二是推行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的价格统筹办法。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确保椒农利益。三是推行业主投入与财政资金平衡配套的风险保障办法。石柱县财政根据龙沙镇业主缴纳的履约风险保证金,按1∶1的比例配套等额资金,建立风险基金。当辣椒市场低于最低保护价时,按程序启动风险保障基金,补贴业主执行最低保护价的亏损,切实保障了业主的利益和积极性。四是推行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协调互补的市场管理办法。

链接

日本一村一品经验借鉴

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最早是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当时的日本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加速,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为扭转大分县农村人才短缺、资本外流、产业萎缩的局面,提高农村地区活力、振兴地域经济,平松守彦发起了这一运动。

该运动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独立自主、锐意创新,培养人才、面向未来为基本理念,引导农村居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本地的闪光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生产具有本地特色、令人感到自豪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这一运动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和政府扶持下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大分县已培育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300多种,总产值达到10多亿美元,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第一位,居全国前列。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和接受。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村一品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消除贫困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

案例1

大分县丰后牛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和牛品种之一,肉质细腻多汁,脂肪均匀分布在瘦肉间,看上去如同冬天降下的美丽霜雪,故称之为霜降牛肉,被推崇为日本国宝级的食材,价格很贵,数量很少。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当地耕牛越来越少。

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针对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并用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主人。后来,这种活动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每到秋天,农家邀请肉牛主人到牧场来,酒足饭饱之后,选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测定器前大喊大叫,根据噪音大小评选优胜者。不仅如此,凡聚会参与者,皆可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都是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等本地特产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活动持续一周左右。

推广大喊大叫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如今,大分县的香菇和麦烧酒连续多年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

案例2

马路村柚子

马路村四面高山环绕,村域面积的96%为山林,人口不足10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偏僻小村通过发展村里唯一的特产柚子,成了日本鼎鼎有名的富裕村,创造出一年2亿多人民币的业绩。

由于马路村山林茂密,水源无污染,所产柚子的营养成分要比市场上其他柚子高很多,但是由于形状不好一直无法作为水果投放市场。从1975年开始,马路村通过加工柚子果汁、果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为不断提高柚子产业的附加值,加工产品种类仍在拓展,除食品外,马路村建立了一座完全依赖柚子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化妆品工厂,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已开发出柚子香皂、化妆水等系列产品。

马路村的成功与其独到的品牌营销策略密切相关。明确的品牌意识:广告、照片、海报,甚至销售用的小册子,都有统一的文体和宣传口号。增强品牌忠诚度:面向全球推出特别村民制度,通过持续的互动让参与申请的消费者们感到,自己就是马路村的一员,从而产生马路村的故乡情结。正是这些举措有效强化了马路村的品牌。马路村每年接待观光客55000人左右,但是常年购买马路村产品的铁杆粉丝有61000人。

除此之外,马路村还参加日本最美乡村评选,大力宣传乐享自然的山村生活模式,吸引了大批志愿者前来体验生活,参与山村振兴活动。如今有许多来自城市的年轻人到马路村的村办企业就职,从而给小山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