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南湾村分红记:农民变股民 聚土多生金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3-13

南湾村村民领取土地分红现场

社员们等待分红
  “下面开始分红!请社员代表刘玉海、刘艾萍、顾伏戈、刘立进……上台领取分红金!”3月12日,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山阳街道南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院子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常,社员们排着队领取分红。
  “我家4亩多地入了股,分到4123元。加上在合作社打工挣的钱,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63岁的刘立进一遍又一遍地摸着分红金喜笑颜开。他一家六口人,妻子体弱无法劳动,儿子身有残疾,还有2个正在上学的孙女,一家人的生活以前全靠他边打零工边种地维持,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南湾村被列入江苏省首批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村,获得省扶持资金200万元。拿着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发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村集体领办、集体经营,并吸纳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每年支付的保底分红是每亩800元,效益好的话还可以二次分红。
  有了这份保障,刘立进二话不说带着家里的4亩多地入了社。跟他一起签约入社的村民一共282户,集中土地853亩。根据章程,省里的200万元扶持资金被量化为集体股份,折股为2500股;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入股60万元,折股为750股;加上853亩土地每亩算一股,总股份为4103股。
  “把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集中起来,土地化零为整进行机械化作业,我们在合作社内部实行统一规划种植模式、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统一供种、统一供应农药和肥料、统一进行烘干仓储、统一组织销售,粮食的品质和社员的利益肯定都是有保障的。”村党总支书记刘正亮说。
  每亩800元的保底分红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但经营的风险和压力就落在了村干部身上。“在这个时候,党员干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刘正亮说,合作社10个人的管理服务团队全部由村干部担任,为了节约成本,育秧、下田、治虫、收割……村干部个个冲在前面,一心扎在合作社,社员们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有空就到合作社帮忙。
  为了增加收益,让土地多生金,合作社还辟出40亩地种起了经济作物,投资建起粮食烘干中心,买回来烘干机、锅炉、清杂筛等生产及辅助设备12台。“采用低温循环流程,形成了年烘干粮食1.5万吨的生产能力,解决20多名低收入农户入社就业。”刘正亮说,不仅服务了粮食收割后的后续生产,还为合作社带来可观收益。
  春节期间,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一起对2018年度合作社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进行了核查。南湾土地股份合作社2018年度总收入为194.09万元,总支出为142.48万元,按照10%提取公益金用于集体积累,再按20%提取公积金用于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实际可分配利润37.16万元。再将可分配利润37.16万元按4103股分配,二次分红每股实得红利90.56元。
  农户们心里也有一本账。“父母年过七旬,孩子在上学,我们夫妻俩又要工作,家里的地基本撂荒,看着心疼。”刘朝是第一个入社的村民,把地交给合作社后,夫妻俩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安心心上班挣工资,每个月收入6000多元,种粮补贴一分不少拿,这次分红金还领到了4800多元,“全村400多户已经有一大半入了社,如今的南湾就快成苏北的小江南了。”刘朝说。
  “过去不放心把地交给合作社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春节后又新签了42户社员。”合作社理事长王成萍说。
  “南湾村作为淮安区‘党建引领 一点五试’综合改革试点村,在土地资源上下了真功夫,做了大文章,实现了真收益。这种发展模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参考。”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说,2018年,该区从300多个村居中遴选出6个重点村,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和耕作合作社为载体,整合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扶贫、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五项工作,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扩大改革范围,加快乡村振兴奔小康的步伐。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