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打开大市场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3-14
陇南的花椒、核桃;庆阳的羊羔肉、小杂粮;兰州的百合、玫瑰;临夏的皮毛制品、民族服饰等,这些昔日并不起眼的特色产品,如今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走出大山,卖上了好价钱,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借助农村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我省把电商扶贫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和有力抓手全力推进,为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打开了大市场,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省商务厅副厅长吴镇图说,结合商务工作实际,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电商扶贫、牛肉面扶贫和外派劳务扶贫等商务扶贫模式。电商扶贫是在充分认识省情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条成功扶贫新路子,特别是“陇南经验”“环县模式”“广河模式”得到了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交流推广。

  在推进电商扶贫中,我省突出抓阵地、抓增收、抓项目、抓窗口、抓培育,全省电商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抓阵地,加速电商三级服务体系覆盖。目前,全省75个贫困县已实现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1169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乡镇1032个建成乡服务站,3720个深度贫困村2636个建成村服务点。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成为农民增收的主阵地。

  抓增收,千方百计扩大网销规模。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大平台合作,全省建成了30多个线上特色馆和近700个线下体验(服务)店。积极培育壮大本土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上行。据第三方监测,2018年全省农产品实现网上零售117亿元,同比增长35%,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

  抓项目,多措并举夯实发展基础。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到60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现“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覆盖91.4%,中央财政给予每个示范县2000万元支持,使全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电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抓示范,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环县探索形成了“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推动电商企业与1.2万户贫困户签订31.6万亩订单种植合同,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广河县探索出“电商+扶贫车间”新模式,建成电商扶贫车间14个,推动传统皮毛产业转型升级,510多位贫困妇女就近从事加工生产,人均月工资2000多元。

  抓窗口,深化东西协作电商扶贫。支持临夏、甘南、陇南、定西分别在厦门、天津、青岛、福州建成4个我省特色产品电商体验馆,征集全省300余种优质特色产品入驻,2018年3月陆续开馆以来累计实现销售600多万元,成为贫困地区特色网货“走出去”的新窗口。

  抓培育,着力壮大本土电商队伍。省商务厅联合省扶贫办实施了“电商扶贫培训全覆盖”工程,共培训近2万人。从2018年3月起,邀请全国知名电商专家和本土电商骨干,在“两州一县”组织开展巡回培训,1200多名电商从业者参加培训,培养本土电商骨干人才队伍。

  “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以电商扶贫为重要抓手,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邹军说,下一步我省将以“两州一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更加突出精准导向,着重抓好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功能完善和作用发挥,农产品网货培育和销售,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申报和实施,电商人才队伍培育和壮大,典型经验宣传和推广等五个方面工作,力争电商扶贫取得新的突破,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