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有获得感的政务公开(2)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5-30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一些部门和地方在政务公开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群众对于政务公开的获得感还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互联网+政务”是当前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却存在个别地方对政府网站的建设维护浮皮潦草,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问题不回应、服务不实用,甚至沦为“休眠网站”;一些政务新媒体不仅没能起到及时答疑解惑、澄清谬误的作用,反而无序发声。政务公开中形式主义的存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获得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注关切,主动快速引导、释放权威信号,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日前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也规定,决策承办单位应当采取便于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充分听取意见,依法不予公开的决策事项除外。尤其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必须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在重大决策上提高透明度,出台和调整相关政策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从而使各项政策符合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更接地气、更合民意。
  民生无小事,以公开促保障,才能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比如,当前“稳就业”被摆在保障民生的突出位置,需要及时公开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就业供求信息,做好面向重点群体的就业专项活动和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信息、奖助学金政策的公开工作。又如,“看病难看病贵”背后的不透明饱受群众诟病,为此,加大医疗服务、药品安全、医保监管、疫苗监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结果等方面信息公开力度,成为当务之急。此外,针对减税降费、金融安全、生态环境、房地产市场等经济社会热点,以及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更要及时解疑释惑,才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全面政务公开既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同时也意在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提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自身的智慧与力量。政务公开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驰而不息、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才能真正让政务公开成为行政机关的日常习惯和行为自觉。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三农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聘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