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驻村扶贫收获付出的快乐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5-12

  陕西志丹县双河乡寺台村,像很多落后村庄一样,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人口严重“空心化”。破旧的窑洞,脏乱的环境,贫穷落后,这是寺台村给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寺台村脱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2019年刘明被志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选派为驻该村任第一书记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他的工作和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勤走访,理清发展思路

  寺台村是一个典型的“靠山吃山”贫困村,一直以来,村民观念较为落后,受教育程度底,小农经济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到任后,刘明并没有着急“跟风”盲目上项目,而是把“家”搬到了寺台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感情,消除隔阂,真情沟通,了解和掌握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想法。

  为做到精准帮扶,刘明克服路烂道险的盘山泥土路等困难,跑遍了寺台村各个角落,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办实事,赢得群众支持

  底数摸清了,思路捋顺了,工作也有序的展开了。村里唯一的一座石桥横跨在一条小河上面,由于年久失修石桥已经千疮百孔,路面有四五个下陷的大坑,桥面的石头分化严重,遇到洪水连同石桥都会被淹没,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了解到情况后,刘明第一时间连同支书跑到县里去拉赞助、要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县里最终拨款10万元对石桥进行了修缮,从开始到竣工刘明全程参与,帮忙拉砂浆、搬石头,二十几天的工期刘明瘦了十几斤、黑了一大圈。傍晚的时候刘明喜欢坐在石桥的石墩上抽一支烟,看着大家来来回回的走过石桥刘明很欣慰。

  “明儿,不早了,回去睡觉吧,明天一大早咱两还要去一趟县里商量一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的事了”,村里贺支书路过的时候对刘明说。记得刚来村里的时候,支书曾说“寺台村贫穷不说,哪项工作都走不到全乡前面,有时候真的抬不起头”。恰逢乡政府在各村选点设立实践中心,刘明连续加班熬夜整理素材、出规划、出方案,最终被乡政府认可,同意设立实践中心,竣工挂牌的那天刘明哭了,不是因为自己的心血付诸实现,而是因为看着村民一张张笑脸感动的哭了。

  多年来,增收困难一直困扰着寺台村的发展。由于靠种植粮食作物获得收入的空间比较小,增收的希望大多只能通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来实现。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明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认为村里大部分是山地,种植苹果将收益可观。为了树立村民种植果树的信心,刘明和村两委成员起草了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信中恳请村民到洛川县实地参观苹果园。10多名村民代表到洛川县参观了果园,回村后,短短三天的时间,就有50余户将自家要种的果树数量报给村委。刘明趁热打铁,很快联系好了3家苗圃基地,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又考察多次,反复比较价格和品质,选定了品种并动员村民栽种果园1100余亩。

  为了帮助村民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存放苹果,刘明又多次在县里筹集资金,最终筹得10万元修建了库容量100吨的果库。如今,果树已经挂果出售,村民也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变化。

  暖民心,践行入党初心

  杨淑珍,村里的“留守老人”之一,老伴去世的早,唯一的儿子在外地打工,78岁的她还患有哮喘病、关节炎,简单的家务还可以干,但一些体力活就干不了了。在摸底排查过程中刘明认识了杨淑珍,也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从此刘明成了她家的“常客”。

  “明儿,又来了?吃饭了没?”,简单说了几句,刘明就开始挑水、劈柴、倒灰渣,然后到村头杨老头家里重复同样的活计。每次他们都要留刘明吃饭,刘明都会说“您千万别跟刘明客气,刘明是第一书记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这都是刘明应该做的”。

  驻村扶贫工作是一个锻炼、磨砺自己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会有意想不到的压力,也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看着自己的努力有收获,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再多的辛苦都值得。脱贫攻坚工作还在继续着,刘明坚信,自己会一直怀着满腔热血,与群众一起,描绘出全面小康路上最美丽的画卷。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