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圆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年度目标任务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27

  本网讯 今年以来,萧县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截至2017年11月20日,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1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6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250人),参训率100%,培训合格率100%,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00人,圆满完成年度培育目标任务。

  一、 明确培训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留得住的新型劳动者,也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具有较好社会素质、较高科技素质、具有一定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二、 转变培训观念

  目前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商品经济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以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向农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全程机械化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业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念的改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要在新技术上培训,而且要在观念、知识、技能、诚信、合作等方面加强培养,使职业化的农民思维、行为、态度、心理都能符合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应体现在:一是要用现代科技武装职业农民,用现代意识提升职业农民,推进职业农民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二是要培养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推进职业农民从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三是要培养职业农民合作意识,提高职业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职业农民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四是要培养职业农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意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推进职业农民从小户型向大户型转变;五是要培养职业农民主动参与意识,调动职业农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职业农民从盲从型向主动型转变。

  三、创新培训方式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员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方便学员为出发点,让他们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走。改传统的“教员讲、学员听”的“满堂灌”单向封闭的课堂教学为课堂、田间课堂交叉授课模式,改“填鸭式”为“菜单式”教学,改“被动式”为“互动式”教学,改只注重“洋专家”为“土、洋”结合的教学等方式,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实践式、考察观摩式等教学方法,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大力推行学员田间课堂培训,提高学员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机信息平台、微信平台等远程教学技术手段。培训不仅要集中理论学习,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外出考察观摩等。集中培训的同时组织学员到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现场、教学培训实践基地,采取“田间课堂”的方式开展实践实训,培训实际操作技能,拓宽学员的科学种田思路。

  通过专家与学员之间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了培训效果。

  四、 创新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要符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使每个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征求学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见,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和学员生产需要,让学员“点单”,专家“下厨”,分产业培训,强化针对性,做到“一班一案一特色”,切实满足学员需要。培训内容在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科学应用和肥、水调控管理、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基础上,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同时也加大了对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通过课堂讲授、学员讨论、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内容通俗易懂、实用,且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使参训学员通过培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五、 创新跟踪服务

  在开展课堂培训、田间课堂培训、体验式实践、外出考察、观摩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跟踪指导服务学员档案,明确跟踪指导服务技术指导员,每10名专业服务型学员有一个技术指导员跟踪指导,每5名生产经营型学员有1个技术指导员指导。对跟踪指导的技术指导员实行问责制。同时规范台帐,明确记录每个参训学员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联系方式等,完成培训后,便于技术指导员对学员随时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及时了解学员的学用结合效果,争取做到学员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李坤)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三农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聘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