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老翁钻研旱稻种植技术 亩产达400多公斤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03
  在悦来镇,有个小有名气的旱稻栽培能手赵祖平。虽然他已70岁高龄,家中妻子双目失明,但凭着一双能干的巧手和不怕吃苦的钻研精神,他种植的旱稻亩产达到400多公斤,周边不少村民都来向他取经。昨天,记者来到悦来镇采访了赵祖平。
  说起务农经历,老赵坦言走了不少弯路。由于妻子生来就双目失明,家庭的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而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3亩多地的收成。前几年,赵祖平一直种植常规作物,低洼地产量低、收入不高。面对这一现状,他心有不甘,想方设法提高块田的经济效益。
  2015年3月,赵祖平去上海崇明的妹妹家,偶然听说种植旱稻可以提高经济收入。他考虑再三后,决定尝试一下。为了学习旱稻种植技术,赵祖平在崇明专门拜了师傅。“我是个老头了,文化程度又不高,学习不容易。”赵祖平说,脑子不够用,就用时间和精力补上去,学得了新技术和新经验。
  回到海门后,赵祖平把从崇明引进的旱稻种子试种在自家的一亩地上。在栽培过程中,从引种到学习技术,从育苗到移栽,从施肥到防病治虫,为了解决实际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老赵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崇明参观取经,一回又一回地来到悦来镇农技部门请教。大家都被他钻研的精神所打动,都说这个老人家不简单。在赵祖平的不懈努力下,田里的旱稻长势喜人,第一年试种旱稻就取得了成功,1亩地收获稻谷产量41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格在3.5元到4元,比当年常规作物每亩增收500多元。
  为什么老赵的旱稻能获得这么高的产量?在技术上到底有什么奥秘?在记者的追问下,老赵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他总结了三点:一是制钵育苗育壮苗。他所制的营养钵,源源不断地给稻苗输送养分,供稻苗生长需要。育苗时间在4月20日前后。二是掌握移栽密度。育苗时,每钵下种8至10粒种子,确保成苗5棵,平均行距60厘米,穴距18到20厘米。三是严格把握“三控”,即控苗、控肥、控病虫。控苗就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控肥就是要因苗施肥,一般大田亩施基肥45%复合肥50公斤,亩施穗肥尿素10至15公斤;控病虫就是要牢牢把住病虫危害关,要抓住适期,对症下药,特别要防治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和纹枯病等的危害。
  赵祖平详细地介绍着,专业词汇不断地从他嘴里跳出来,俨然一位旱稻种植专家。去年,他凭着掌握的技术在原地又种植旱稻,亩产达到430公斤。两年种植旱稻的好收成,让老赵对旱稻种植充满信心。“今年,在栽培中,我又学习了新技术,根据本地土质、肥力等因素,采取因田因苗栽培管理。”老赵表示,虽然今年经历了几十年一遇的旱黄梅和高温干旱,但旱稻长得比往年更为出色。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