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人的“飞地脱贫”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2-26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期、冲刺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帮扶指导下,积极发挥广大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让他们的力聚起来。靠辛勤劳动、靠信心智慧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是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的唯一出路。

  中国乡村之声推出脱贫攻坚系列报道《踏雪迎春》,今天请看第二篇:两家人的“飞地脱贫”。

  青川县是秦巴山贫困片区重点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0057户,其中因病致贫户占60.1%,因残致贫户占13.7%,因学致贫户占9.3%,因缺劳动力等致贫户占16.9%,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冬日的午后,天气有些阴冷。四川省青川县板桥乡新埝村43岁的刘桂华,弓着腰,在后院的菜园子里忙活。

  刘桂华:地里种点玉米、油菜,养几头猪,一年能收个两三千。有时候也打点零工,挣点钱。

  她是家里唯一的“完整劳动力”,长年做农活,手上布满老茧。

  刘桂华:户主就是我老公,他身体残疾,爬不起来。又有病,每年都是吃药控制。我们为这个申请了贫困户。

  64岁的母亲刘继翠,有时候也帮把手。她抡起锄头,艰难挪动着步子。

  刘继翠:我腿脚不方便,1981年得了骨髓炎,开刀把骨头取掉了,少了一块骨头,都成废人喽。身体不好,总害病,去年去大医院做了大手术,食管瘤。

  丈夫张明文,蜷着身子,在堂屋静静坐着。

  张明文:我身体坏了一二十年了,腰间盘突出,当时没钱治。我们种点庄稼,都让野猪吃了,做生意又怕亏,就没啥收入。吃了上一顿没有下一顿。

  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大儿子前两年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参了军。

  刘桂华:他到了部队给我们写信说,‘妈妈,如果我再读大学的话,你还要再苦好多年,还要花好多钱’。

  黄瓜潭畔的瓦砾乡乌龙村,杨绍兰一家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杨绍兰:母亲类风湿,手都变形了,也有病,要买药。老公身体不好,他是直肠癌,不能出去打工。

  这让作为一家顶梁柱的她,一度看不到脱贫的希望。

  杨绍兰:没有技术,也没有经济收入,开销都不够。

  对口帮扶杨绍兰家的,是乌龙村第一书记王开宣。几年前来到乌龙村时,他曾走遍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见得最多的,还是因病因残致贫。

  王开宣:还有个贫困户有点残疾,他一天啥都不做,就是拿个杯子喝酒。我们为了转变他的习惯,一天坐在那儿,看着他,守着他。吃饭了,就是不能让喝酒。

  青川县孔溪乡遥林村,溪水潺潺,草木青葱。遮阳布罩着的食用菌大棚里,上千根木头整齐排在一起。

  唐述忠:你看,这里出香菇了,刚冒出来的。12月份,全部都要长了,效益非常可观。

  指着山岗上十多个香菇大棚,负责人唐述忠说,虽然生产基地建在这个村,但基地里的“资产”,却来自四里八村。

  唐述忠:有个村,离这个地方十五公里,全是高山,没有一点平地,但是它有资源,有资源没法用,怎么办?把资源拿到这个地方来入股,这叫飞地扶贫。

  所谓飞地扶贫,通俗地说,就是借别人的“地盘儿”,脱自己的贫。自己村里没有相关产业,农户可以把钱、物、技术和人力入股到别的村子去。通过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带动区域脱贫。

  杨绍兰家里没钱、没技术、更没劳力,但她家有速生林地。她找人帮忙砍了三千根木棒,扛下山,折成股份,投在了唐述忠的一个食用菌基地里。

  杨绍兰:我们家劳力不行,入了三千根,两块五一根,三年的红分到了,还给退股。

  自此,这三千根木耳棒,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期望。

  杨绍兰:我没有厂,也没有在里面劳动。他们经营,我只是分红,光等着收钱。

  今年的分红大会上,杨绍兰拿到了全村第二高的分红。

  杨绍兰:另一家比我高,人家入了一万根棒,我们分了四千多,还是很不错!

  刘桂华也在附近的村子投了两千根木棒,今年分红得了两千多。这两天,基地更换木耳棒,她又去了。

  刘桂华:耳棒钱,首先给我们付了;之后打工挣钱,剪耳子、除草,一天五十;还保底分红,效益好了,还能分得20%的利润。

  今年,村里还新建了月季生产基地。在外尝到甜头的刘桂华,又把赚到的钱投了进去。

  刘桂华:这个也是保底分红15%,效益好了分到20%。这个时间长,可以分四年。

  通过飞地扶贫模式,近年来,青川县带动3200户9600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破解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难题。2014年到2016年,青川县共减少贫困村49个,贫困发生率从16.69%下降到4.5%。

  现如今,刘桂华家的医药费能报销九成,还开起了小商店。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母亲刘继翠有些哽咽。

  刘继翠:党的政策好,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啥困难国家有照顾。种地给钱,干部事事都到位,不管天晴下雨都来,看到他们来,我眼泪就下来了。我过过的苦日子啊,想都不愿想。

  杨绍兰家则翻盖了新房,搞起了代养订购的副业。今年,她跟全村人一起脱贫,来年还要搞些新产业。

  杨绍兰:这是养的黑猪,有人订购了,是生态猪,不能喂饲料,只能喂粮食。去年两头黑猪就卖了一万五千多。今年合作社给我分的红,我很满意。说句老实话,明年我想自己也想弄一个产业。

责任编辑:燕玉海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