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计划”搭建脱贫致富桥梁 开辟一条幸福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04

  1月4日讯 和静县和静镇克再村是巴州人口数量最多的行政村,“人多地少就业难、老弱病残保障缺、脱贫致富渠道窄”的民生短板非常突出。巴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针对村民在就业、社保、脱贫方面的愿望诉求,为克再村量身订制了“彩虹计划”,通过实施“促进转移就业、提升社会保障、助力脱贫攻坚”三个专项行动,搭建“民生改善、幸福生活、增收致富”三座桥梁,帮助村民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脱贫致富的目标。

  就业帮扶搭建民生改善桥梁

  为了切实解决村民们因观念陈旧、无技能、信息闭塞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工作队确定了按年龄分层、按需求分类的帮扶策略。即:针对80、90后青年劳动者,立足提升技能,开办电焊、砌筑、驾驶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并推荐就业382人;针对40岁以上的中年劳动者,立足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投入80万元建立劳动力市场,依托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务工6000人次,实现劳务增收120万元;针对家庭妇女,立足居家就业和灵活就业,培养和扶持8名创业带头人,推行“合作社+农户”和“家庭工厂”模式,为30名妇女打造出“一公里就业圈”。

  热孜万古丽·沙塔尔是村里的刺绣能手,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年初成立了一家合作社,由于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很多订单都不敢接,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助她解决人手不足、产品层次低、销售渠道窄的难题,工作队争取30万元就业扶贫资金在克再村建立了刺绣技能孵化基地,购置了大型激光绣花机、缝纫机等作为实训设备免费提供给合作社使用。同时,工作队还四处协调,帮助合作社承接了来自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市、和田市、库尔勒市等地60余万元的民族服装生产订单,并解决了20多名困难家庭妇女的就业。

  社保惠民搭建幸福生活桥梁

  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是困扰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一大顽症。针对部分村民顾及眼前利益不愿参保,部分村民因为家庭困难无力参保的现状,工作队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每到一户都耐心细致宣传政策,帮助村民算清缴费账、待遇账、幸福账,先后为328户村民家庭量身订制了参保缴费计划,还为26户缴费困难的贫困家庭,通过争取财政补贴、落实补费政策、集体经济资助等渠道解决了缴费难题。协助12名身患慢性疾病的村民完善了医疗鉴定手续,对患有重大疾病的人员协调优质医疗资源实施远程会诊,或通过转诊治疗进行全力救助,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艾木拉汗·买买提等6名贫困孤寡老人因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一直靠低保金维持生活。为了帮助老人们通过政策兜底实现脱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3300元资金,协调县社保局开辟绿色通道为6名老人办理了补费手续。在领取养老金的当天,老人们紧紧地握住工作队长的手感激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我们再也不用为养老问题发愁了。”

  政策引路搭建增收致富桥梁

  工作队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效能,用“襁褓式”的帮扶助推贫困人员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针对贫困人员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的问题,投资50万元建立大棚种植技能孵化基地,安排技术能手带领20余名贫困户边劳动边学习,既有劳动报酬,同时还能享受培训补贴,村集体每年也增加了2万元收入。对因家庭实际困难无法离家就业的贫困人员,开发40个就业援助特设岗位,从事美丽乡村公益劳动,每月发放500元岗位补贴,实现就业托底安置。对于开办小商店、小餐馆、小作坊、小摊点的贫困人员,给予5000元的就业援助启动资金。有创业愿望的,积极帮助协调贷款,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实现了培训、就业、创业、脱贫“四位一体”帮扶。

  村民夏玉贵因为心脏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每月2000元的医药费成了全家沉重的负担,他想利用自家庭院中的天然泉水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开挖鱼塘、经营“渔家乐”,无奈在申请贷款方面费尽周折却始终不能如愿。工作队得知后,主动协调银行等部门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估,并且提供担保落实了5万元创业贷款和就业援助金,帮助他实现了创业梦想。如今,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夏玉贵“渔家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每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克再村党总支书记艾合买提·吾拉音动情地说:“‘彩虹计划’搭建起了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克再村开辟了一条民生保障和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