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优品无名牌”的局面如何打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8-14

德州放心农场之一的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果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蔬菜。资料图

日前,山东省德州市命名首批23家放心农场。此次公示的放心农场分为五大类:4家放心粮仓、2家放心果园、7家放心牧场、7家放心菜园和3家放心渔场。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张连臣认为,全力培育放心农场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能提升全市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整体抗风险能力。

品牌建设再发力

当前,农产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品牌是打开京津高端市场的金钥匙,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德州需要从有品牌向名品牌转变。张连臣表示。

进入5月份后,德州市多地出现蔬菜滞销现象。同往年相比,今年的滞销蔬菜品种多,且蔬菜价格更低,以甘蓝为例,一度降至每斤8分钱都无人问津。

与此同时,美东、向阳坡等诸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蔬菜产销一直处于良性状态,未受此次菜价走低影响。

在市场竞争激烈时,普通农产品积压滞销,优质农产品紧俏。必须通过走农产品品牌建设之路,让农产品升级换代,从而实现优质优价。德州市蔬菜局局长田京江说。

首批放心农场授牌无疑是德州农产品品牌建设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德州市副市长、市放心农场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董绍辉对此寄予厚望。他说:授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放心农场评选提供了一个平台,建立起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引领生产供应更多、更放心、更安全的优质农产品。

叫得响才能俏市场

我们与石家庄天元每日鲜食品有限公司、北京东周丰源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北京十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京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蔬菜供不应求。禹城市向阳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霍春亮说。像向阳坡蔬菜一样,德州市不少品牌农产品畅销京津冀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上半年,全市销往京津冀地区的蔬菜达294.76万吨,占总产的37.5%;销往京津冀地区的粮油产品达35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销量的增长得益于品质的提升,全市现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58个,面积665万亩,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70%。但整体看来,农产品销往京津等高端市场的占比并不大。

分析原因,张连臣说:我市农产品品牌多而散、多而不亮,缺乏在全省、全国有规模、上档次、叫得响的品牌。2016年山东省评选了首批1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德州市无一品牌入选。德州扒鸡、乐陵金丝小枣等在全省范围内知名度较高,但即使是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德州扒鸡,品牌价值也仅有8.72亿元,相比品牌价值过100亿元的烟台苹果、东阿阿胶等大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

如何破解有优品无名牌的尴尬?张连臣认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仅仅靠注册商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大做强品牌,让品牌叫得响,使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新三品战略成就名品牌

今年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业品牌推进年,推进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紧密推进品牌与种养的结合,以品牌覆盖带动种养加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提高种养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如何做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品牌建设要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产品品牌建设要与安全、优质、健康、绿色等元素结合,才能形成金字招牌。

农产品区域品牌,即在特定生产地域范围内,由相关机构、企业、农户共用的农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是德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又一短板。德州各地农产品在对外销售时,大多各打各的牌子。以黄瓜为例,全市总共有10多个品牌。齐河生态蔬菜是德州为数不多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之一。2013年,该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目前,全县十余家企业被授权使用该品牌,齐河生态蔬菜较普通蔬菜价格提高10%以上。这一品牌在京津冀市场也获得较高认可。

田京江认为,品牌过多会导致农产品市场识别度不高,难以让人形成整体印象,必须引导品牌整合。要结合区域优势,针对特定农产品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做强区域品牌。今年,德州市明确提出在粮食、瓜菜、食用菌、林果、水产方面,培育一批区域品牌。

谈起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的关系,张连臣认为,要以区域品牌为背书,以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作为主体走向市场。新三品是农产品品牌的3种类型,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着力打造某一类型品牌,同时3种品牌结合使用,可以达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邓静王兴)

升级经营主体打造农业品牌

近日,一篇题为《品牌农业不要短命网红》的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款罐头的名字和包装文艺感十足,迅速成为网红,但消费者购买后却吐槽产品质量水果有虫眼,包装不严,水果变色。网络流量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销量,产品的关注热度很快降低。文章从市场需求、品牌发展现状说起,论证品牌农业十分重要,强调质量是立足市场之本,提出培育农业品牌,只有久久为功,才能促进传统农业稳步地向品牌农业转型升级。

文章中讲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小农意识在作祟。单个农户或者小型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种植量不大,往往考虑品牌建设较少,虽可能遇到销售难,但总以为既然今年能熬过去,明年照样也能过去,还讲什么品牌?不顾质量、不计长远的心态就有滋生的土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为市场竞争所逼,为长远发展而计,十分重视品牌建设。

可以说,只有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层级,才能更好地推进品牌农业建设。事实上,随着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的经营主体的出现,小农意识的市场越来越小,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然而,就目前来说,农业龙头企业、田园综合体毕竟还少,家庭农场规模毕竟还不大,阻碍发展的小农意识往往还会潜伏在一些农业经营者心中,遇到机会就会冒出来,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影响品牌农业建设。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农业经营体都做大做强,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还要探索新路。山东德州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无独有偶,据报道,河南省扶沟县通过为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蔬菜生产村建立档案、实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责任追溯制度等手段,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在此基础上,引导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蔬菜园区,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转变。扶沟县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大大增强,目前已注册36个蔬菜商标。

在发展中强化监管,是从外部发力,促进农业经营者重视质量,提升品牌意识。锻造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培育品牌农业的内生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久久为功,才能走出小农意识,叫响品牌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更好优质农产品。(吕志雄)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