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1年湖北省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0-12

  各市、州、县(区)植保站(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秋粮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今年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工作,省站制定了《2021年湖北省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参照实行。

  

  附件:2021年湖北省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1年9月23日

  附件

  2021年湖北省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为加强当前小麦、油菜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工作,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节本增效”原则,深入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以合理布局抗病良种、优化农业防控措施为基础,以小麦、油菜秋播种子、土壤处理为重点,前移防控关口,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孢囊线虫、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虫发生危害,压低小麦蚜虫、条锈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基数,延缓、减轻小麦、油菜苗期病虫发生危害程度,为全年小麦油菜病虫害防控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防控重点

  根据我省小麦、油菜种植情况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规律,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鄂西北、江汉平原等麦区为主。鄂西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蚜虫为主,兼治苗期白粉病、纹枯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江汉平原麦区以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条锈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其它麦区以小麦赤霉病、纹枯病、麦蚜虫等为主,兼顾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小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油菜主产区以油菜菌核病为主攻对象,同时兼顾油菜蚜虫防控工作。

  三、防控目标

  小麦重点抓好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小麦主产区襄阳市、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荆州市、宜昌市的枝江市、当阳市等地,小麦药剂拌种面积要达90%以上,其他地区80%以上。小麦条锈病越冬菌源区、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重发区,坚决杜绝“白籽下种”;春病冬防,加强秋冬季病虫防控,秋苗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实现小麦病虫为害损失率在5%以下。油菜重点抓好种子处理。重点区域是鄂东、江汉平原地区,种子处理率总体达到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四、防控技术

  (一)小麦。

  1. 选用抗(耐)性良种。鄂西北条锈病常发区,应在常年早发重发区域种植鄂麦596、襄麦25、襄麦55、绵杂麦168、绵麦37、川麦42、川农18、西科麦2号、周麦17、豫麦34、豫麦49、郑麦103、新麦19、等抗锈耐锈品种。鄂西北局部胞囊线虫病重发区,应选择种植太空6号、中育6号、新麦11等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种。江汉平原地区是赤霉病常发区,要选择对赤霉病有一定抗耐病品种,如扬麦系列、鄂麦006、襄麦25和襄麦55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后期条锈病、赤霉病流行风险。

  2. 加强农业防控措施。农业防控是控制或延缓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以及播后镇压和及时灌溉等农艺措施,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同时,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条锈病越冬区推行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减少初始侵染菌源;纹枯病重发区应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清沟理墒。此外,胞囊线虫重发区,应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两次镇压措施。

  3. 大力推行秋播药剂拌种。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虫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土传病害重发区推行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硅噻菌胺等包衣或拌种,防治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等。地下害虫重发区推行辛硫磷、吡虫啉等拌种或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胞囊线虫、苗期蚜虫、麦蜘蛛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复配进行包衣或拌种。选用复配剂时,如戊唑·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等拌种或包衣,有效成分应与单剂剂量大致相同。有条件地区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取以多粘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等为主的微生物菌剂防治小麦病害,选用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小麦虫害,添加海岛素、碧护、芸苔素内酯等免疫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拌种或包衣,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

  鄂西北旱地是条锈病冬繁区,也是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重发区,推行选用戊唑醇(或三唑酮、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或硅噻菌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辛硫磷)等包衣或拌种,在兼治纹枯病、白粉病、后期黑穗病以及小麦蚜虫、地下害虫的同时,拌种或包衣时可增加芸苔素内酯或碧护、海岛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植物免疫诱抗剂,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逆性,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各地根据病虫发生种类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

  江汉平原等稻茬麦区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麦蚜防控为主,同时兼顾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拌种剂可选择戊唑醇(或三唑酮、多粘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

  4. 及时防治秋冬苗病虫害。重点监控小麦条锈病,尤其鄂西北麦区是小麦条锈病冬繁麦区。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对病点2米区域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周围20米区域喷药防治。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发现一片,防治一面”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条锈病发病中心。在发病初期可选酸性氧化电解水或井蜡芽孢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当发病中心扩大或增多时,选用戊唑醇、三唑酮、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秋冬季小麦纹枯病以及时清沟理墒、化除田间杂草等措施减轻其发生程度为主;当麦田红蜘蛛平均33厘米单行长达200头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可选择阿维菌素、联苯菊酯、哒螨灵等药剂防治。

  (二)油菜。

  1. 农业防治。(1)选用良种:选用早熟、抗病、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2)实行轮作:重病田,当年可与水稻轮作,利用稻田淹水可使菌核腐烂,并可打捞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次年与小麦、大麦轮作,可大量减少菌源,减轻发病。(3)深耕深翻: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同时使菌核深埋土内,抑制其萌发,减轻病害。(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做到雨住沟干,不留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封行前进行一次浅中耕及培土,分次清除老黄脚叶和病叶,可减轻发病。

  2. 种子处理。(1)带病种子可通过筛选、水选,以清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然后用10%-15%的食盐水选种,捞出漂浮的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2)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生物防治菌土壤处理或拌种,如盾壳霉或木霉菌以及多粘芽孢杆菌(科微康)等,盾壳霉或木霉菌可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多粘芽孢杆菌可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产量。(3)药剂拌种防治蚜虫。用高巧(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0毫升拌1斤油菜种,锐胜(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5毫升拌1—2斤油菜种,拌种时不要加水,要原药拌种晾干后播种,否则会造成不出苗。

  五、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发动。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切实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科学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活动等形式,安排部署小麦油菜秋播拌药剂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力争做到组织发动到位、宣传引导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精准指导服务。各级农业植保机构要在全面分析当地小麦油菜土传、种传病虫和苗期病虫发生基础上,确定播种期重点防控对象,做好药剂、拌种设备和防控器械余缺调剂,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在秋播的关键时期,各地要举办培训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以及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服务队伍等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并组派精干力量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开展病虫防控,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服务指导落实到户。

  (三)推进统防统治。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要用好中央救灾资金,统购或补贴服务组织购买拌种药剂、拌种机械,发挥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骨干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的“五统一”防控措施,切实提高病虫防控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优势,大力宣讲小麦油菜秋冬季病虫害防控的意义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普及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技术,总结宣传基层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信息报送,确保各地秋播进展及拌种防治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推动秋冬季小麦油菜病虫防治工作全面开展。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zbzh/202109/t20210929_378892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