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 牦牛驮起乡村振兴大旗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1-10

  夏河是我省重点牧业县之一,也是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畜牧稳县”战略,大力发展牛产业,牛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广阔无垠的甘加草原上,牦牛群就像一颗颗黑珍珠镶嵌在绿毯上。这是记者国庆节前在甘南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在高寒地区,产业培育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合作社通过引进新品种,依托高原牦牛产业,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夏河县达麦乡尕阴山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庞尕平指着山坡上吃草的牦牛说,这都是经过犏牛种群高效繁育后的新一代牦牛,吃草少、繁育快,产奶量高,牧民收入大增。

  庞尕平介绍,过去牦牛一天产奶四五斤,现在改良后的牦牛一天产奶二十斤左右。

  走进尕阴山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修建的牛圈舍、储草库、饲料库、库房应有尽有,就连消毒室、更衣室也单独设置。30平方米挤奶厅供挤奶专用。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建有化粪池、绿化带……

  “过去放牧是粗放式,现在是科学精饲养,合作社还种草、种饲料。早上牛上山,到下午5点准时回来进圈。”庞尕平说。

  经过几年发展,尕阴山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级合作社,拥有成员100多户,带动498人发家致富。同时,合作社辐射全乡7个自然村50余户农牧民,形成了“养殖户+合作社+企业”经营模式。

  甘南州畜牧研究所对接天津畜牧研究所在该合作社做牦牛胚胎移植,对改良牦牛品种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该合作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含量”要求,着力加强牦牛组织网络建设,开展养殖技术推广,引领广大牧民进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养殖,形成产、供、销、加一体化集约发展,创出了一条“养殖增效、牧民增收”的产业新路子。

  庞尕平说:“现在牧民家家有宽敞的房屋住,户户门前停有小轿车,吃喝不愁。就拿我来说,以前开的是6万元的旧桑塔纳,现在开的60万元的新奥迪,你说变化大不大?”

  庞尕平在谈到下一步计划时说,在现有250头牦牛的基础上,争取2022年养殖规模达400头以上,年出栏量300头以上。

  夏河以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为依托,以合作社为引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围绕偏雌牛(奶牛)、藏羊养殖繁育和特色种植业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模式,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依托甘南州‘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计划,夏河县农业农村局以牦牛提质增效为目的,在甘肃农业大学等的支持下,提出了用娟姗牛冻精人工授配牦牛生产优质犏牛方案,实施牦牛繁育改良。”夏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2014年起,夏河每年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在犏牛繁育带牙利吉和吉仓两乡的阿纳扎西、彭次合扎西、格勒更潘等牦牛养殖合作社开展用娟姗牛冻精人工授配牦牛生产优质娟犏雌牛工作。

  目前,该技术在夏河取得成功。牙利吉办事处已成为甘南州应用娟珊牛冻配改良牦牛的成功范例,对夏河及周边地区牦牛高效养殖、优质犏雌牛繁育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引领作用。繁育点从最初的3个150头牛,扩大到现在的1个基地、12个点3600头牛,建成全州重要的犏牛高效繁育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同时,夏河县为有效缓解草畜矛盾,实现牦牛提质增效,在减畜不减量的前提下提高犏雌牛产奶量,打造高原牦牛乳奶源基地。

  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夏河县深入实施“畜牧稳县”战略,大力培育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拉动,牛产业实现了数量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升、效益保持稳定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县牦牛存栏15.9万头,犏雌牛(奶牛)存栏量达到4.5万头;年产优质牛肉3600吨,犏雌牛奶产量年突破3万吨。


原文链接:http://nync.gansu.gov.cn/nync/c107887/202110/187520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