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塬地里结出致富果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2-04

深秋的华州,雾气弥漫的乡间巷道。在高塘镇柿村的冷库外,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在招呼着客商将猕猴桃装箱入库的村民郭铁拴,见到笔者和信用社人员到来,一边用袖口擦拭着汗水一边高兴地说:“今年行情好,果子丰收了,村上又建了冷库,全依赖信用社资金跟得上,贷了300多万元,为咱村民发展猕猴桃产业解决了问题!”
高塘镇柿村地处台塬地带,村组人均耕地面积多,受传统观念影响,村组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2011年以来,辖内信用社积极与村组联系,确立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思路。几年来,在信用社贷款的不断支持下,如今已发展成为华州区集生产、包装、仓储为一体的大型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目前,该村成立了绿态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共建成标准化猕猴桃产业园2个,发展猕猴桃1800多亩,现已有60%树苗进入盛果期,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带动了群众的干劲,更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村口,村书记郭焕民指着成片的猕猴桃园告诉笔者,柿村从2011年开始发展猕猴桃产业,由于前期技术跟不上、管理不到位、生产周期长,导致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群众看不到猕猴桃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改种农作物;得知这种情况后,信用社便积极与镇政府对接,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来村上指导技术,引进最新的猕猴桃品种,给了50多万元的先期资金支持,建议我和村上的几户人成立互助合作社,带头种植猕猴桃作为试验园;经过3年的精心管理,到了2014年,我和村上的几个种植大户都获得了丰收,卖了好价钱;在看到猕猴桃第一年挂果就带来的丰厚回报时,大多数群众都申请加入合作社,下定决心发展猕猴桃产业。到现在,猕猴桃已成为村组的主导产业,按照今年热销的行情算,每斤3.5元,平均每户净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45岁的郭铁拴,家里共五口人,父母年近古稀,体弱多病,妻子也因患病不能劳作,一个儿子正在上高中,除了种植传统农作物外,作为家里唯一劳力的郭铁拴平时就靠打零工养活一大家人;尽管成年拼命打工,但收入还是无法负担3个病人的巨大开销;4年前,作为村里的贫困户,他响应号召积极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
“2013年冬天,我跟村上书记去眉县回来,看到当地人发展产业鼓起了腰包,决心种猕猴桃脱贫致富。当时苦于没有资金,就在一筹莫展时,信用社人在村上下乡时了解到我的情况,经过全面调查,先后两次给我贷了10万元,帮了大忙。”郭铁拴满怀感激地向笔者说,初期,他把自家5亩地全部种植,后期,又陆续流转了合作社的15亩土地全部种上树苗。在种植路上,他勤学技术、起早贪黑,可谓费劲气力,3年多时间过去了,2016年刚挂果时就卖出了3万元,初显效益的猕猴桃让老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他的猕猴桃有十余亩全面挂果,收入达到了9万元。
现在,走在高塘镇柿村的巷道里,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服务产业发展的果菜冷库建了起来,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少了,忙时在地里务猕猴桃,闲时在冷库干零活;用大伙的话说,是信用社的资金让塬地里结出了“致富果”。

渭南市发改委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