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农业 实现家门口就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2-12

  ——记辽宁省建昌县致富能人书记孙凤玉

   新型职业农民孙凤玉是建昌县杨树湾子乡玉带湾村书记,2013年就获得了建昌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引领当地农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杨树湾子乡玉带村位于建昌县六股河东岸,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而肥沃,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农户地块小而分散,农民在各自土地进行自主经营,延续千年“靠天吃饭”的自然生产状态,种植的主打作物是玉米,亩均收入五六百元。高强度、低收入,一直是玉带湾村农业发展的现状。看着眼前肥沃的土地却只能种植低产出的玉米,村民一年四季付出的辛苦很多,但收入却不高,这让孙凤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0年,孙凤玉毅然决然辞掉外面收入不菲的工作,竞选玉带湾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决心让村民摆脱“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通过到寿光、吉林等多地参观学习,开始动员百姓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他们发展设施农业。经过村两委逐户去劝说,虽然棚建成了,但还是没有农民一家一户的去承包。最大的阻力就是人的观念问题,再就是担心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的想法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这让一直不服输的孙凤玉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下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决心。他认为百姓之所以没有认可设施农业,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干这个能不能挣钱,有顾虑也是正常的。经过几番周折,和家人商量后,加上相关部门的扶持,孙凤玉决定自己先带头干,百姓看到效益了,自然就会跟着一起干。

  2010年,孙凤玉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以高出玉米收购1倍的价格,每亩1000元承包了村里 60亩土地,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当年就见到了效益,每个大棚的收入都在三四万元。这让村民们都大吃一惊,一个小小的大棚,一年就能收入这么多钱,比起种大田要高出几十倍,许多村民纷纷前来取经,孙凤玉耐心地向他们解答。随着想扣棚的村民越来越多,2011年8月,孙凤玉创办了“建昌县玉荣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不愿单独经营的农户可以入股,成为股东,按基地利润分配,社员按照交易额分配。由于管理严格,经营精细,基地运转良好,社员逐步增多,基地又扩大160多亩,现已达到300多亩,7000多延长米大棚。基地股东扩大到65个,合作社社员增到165个,带动580户农户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村民丛玉梅说:“我和我对象都在这基地上班,而且我们家的3亩多地也承包给基地了,打工加上地租一年我能拿六七万元。”棚区日常用工五六十人,最忙时用工达80多人,女工每月能挣到1200多元,男工工资每月能达到2000多元。

  孙凤玉作为村书记,在致富路上不落一人,在选工用工方面,他优先选用低保户、贫困户先就业,而且在合作社效益好的情况下,每年都会拿一定资金发放福利。截至目前,基地年产值8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合作社年产值1200万元,利润280万元。现在玉带弯村的村民不是股东就是社员,并有80人在基地打工,年平均工资15000元,仅设施农业一项就使当地村民年人均增收3500元。孙凤玉自豪地说:“一个农民一亩土地的租金加上工资,一年足有一万五千元,过去200亩土地辛勤一年的劳动收入只有20来万元,现在仅仅租金一项就是20万元,工资一年的总支出120多万元,这就是设施农业的高效之处。”

  山依旧、水依然,玉带湾村的土地面积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增多,但却因为一个新农人的奋斗,让农业发展因模式创新而增值。今年,玉带湾村将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借助国家旅游局扶贫村的利好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采摘、农家乐等增收致富项目,进一步促进村集体收入,更好的服务民生。孙凤玉满怀期望地说:“我们村是国家级旅游扶贫村关外第一漂所在地,结合我村旅游资源,我们将成立一个旅游公司,这样将进一步扩大村集体经济,更好地为村民谋福利。”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