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检察故事汇】迟来的安置房——行政检察化解十年积怨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作者: 时间:2022-02-22

       全国法制调研中心执法内参中级调研员谢满生北京讯;讲述人: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第六检察部主任 李显辉


“10年了,我们家房子不能白白被拆了啊!”这是一位75岁老人椎心泣血的哭诉。


2021年,我们受理了这位老人提起的行政诉讼监督申请。此时,距离她的房屋被拆已过去10年。


59号院,曾是杨阿姨一家七口生活过的地方。1989年,在父母去世后,兄妹五人继承了59号院,其中两间房归杨阿姨所有。因婚后与丈夫孩子同住,杨阿姨实际未居住在59号院,房屋一直空置。2006年,59号院所在地区启动了“城中村”环境整治拆迁项目,由于不认可安置方案,杨阿姨一直未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但没想到的是,房屋在2011年被拆除了。


“我们家其他兄弟拆迁补偿全办完了,就我什么也没有。尤其是我家的房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拆了。”10年间,杨阿姨四处信访,并于2019年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确认有关部门对其房屋拆除的行为违法。在法院裁定驳回其起诉后,走投无路的杨阿姨来到检察院申请监督。


受理杨阿姨的案件后,我们进行了全面审查。原来,拆迁项目启动后,由于周边房屋相继被拆除,加之杨阿姨的两间房长期空置,导致木结构风化,为了避免发生次生危险,有关部门对房屋进行了拆除。从法律上讲,本案系因拆迁引发的纠纷,依据当时的法律,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并无不当。然而15年过去了,房屋被拆,安置未果,这对于75岁的杨阿姨来说,是时刻悬心的大事,她还有多少个15年可以等待?


为避免诉讼程序空转,让安置补偿问题早日得到解决,我们决定从回应申请人实质诉求的角度出发,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力争实现案结事了。为进一步沟通案情进展,彻底解开心结,我们来到杨阿姨家中,听取她和家人的意见。


来之前,杨阿姨反复跟我们说家中简陋,见不得人,我们一开始还以为“简陋”是谦辞,直到走进杨阿姨的家中,才明白所言非虚。屋内陈设如同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隔绝了外面的繁华,除了岁月新增的斑驳痕迹外,没有多余的装饰。但房内虽简陋,却一尘不染。我们围坐在床边的小板凳上说话,当谈到过去的经历时,杨阿姨忍不住落泪:“这么多年了,也没有给我解决问题,我真是不抱任何希望,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了。”“杨阿姨,这么多年您真不容易。您的问题我们已经协调有关部门去解决了,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一跟到底。”


在做杨阿姨工作的同时,我们也与属地政府、涉案机关进行了积极的沟通。但是十余年的时间过去了,政策几经变化,原有项目拆迁许可证也已于2017年注销,这让纠纷的解决变得困难重重。


为了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履职,依法解决杨阿姨的安置补偿问题,切实保障杨阿姨的合法权益,我们制发了检察建议书,并与属地政府座谈磋商,共促相关责任主体积极履责。对于杨阿姨的合理诉求,建议根据目前的拆迁补偿政策,综合考量被拆除房屋的属性、地理位置、拆除背景、当前政策等因素,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尽快落实安置补偿事宜。


历时近半年,在我们的依法督促和属地政府的支持下,有关部门决定将杨阿姨的安置补偿纳入同地区其他项目中予以解决。2021年12月10日,在我们的见证下,杨阿姨签订了安置协议,撤回了行政诉讼监督申请。


困扰了杨阿姨一家十余年的安置补偿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