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卖菜时,我们在卖什么”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7-04

  从论斤卖到论棵卖,河南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杏把卖菜的哲学给研究透了。

  “当我们卖菜时,我们在卖什么?”李红杏说,卖的是信息、卖的是知识、卖的是趋势。

  一棵西蓝花、一棵生菜转眼间从“白菜价”翻倍成了“猪肉价”!

  6月25日,光山县弦山街道下起了大雨,雨水送来清凉。

  在天隆配送中心,五六个工人把刚采摘的蔬菜打包装箱。三天内,这些蔬菜会出现在沿海城市的各大菜场和超市。“我们种的蔬菜四五月份都已经卖到海外了。”李红杏说。

  2005年开始在北京新发地扎根做农业,2007年在韩国逐步打开市场,1977年出生的李红杏一路艰辛摸索,把一棵菜卖到十几元。

  如何占据国外市场?李红杏认为抉择背后的信息,是卖菜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韩国、日本这些国家,他们的农会有很强的贸易保护机制,我们出口的菜碰上他们本地菜上市的时候,我们肯定进入不了当地市场。”她说,“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做调研,错开出口时间。”

  李红杏学历不高,信息分析的背后是她对知识的学习。

  以色列、韩国、日本,李红杏都亲自去调研学习过农业知识。她在朋友圈会时不时发表关于现代农业的看法。李红杏甚至大胆预测:未来的疏菜市场全部有大数据支撑,形成一种透明可控的状态。

  “比如一个地方种啥菜、种多少,全国都能看到数据,就能避免出现‘蒜你狠’这样的现象出现,也会让农民有更清晰的思路去种植。”

  在槐店乡陈洼村,530多亩的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气候,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教育实践区、劳动体验区界限分明,在这里可以休闲垂钓、看绿赏花。

  “这是按照趋势建立的。”李红杏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近郊短途旅行一定会成为热门选择。这里临近县城,是优势。”

  信息分析、知识学习、趋势预测,李红杏让卖菜不再普通。为了让蔬菜事业越来越好,她明白,“我们卖什么”这个题目会伴随她一生。

  李红杏的儿子住在北京,以前她会时不时回去看看,现在她的回家周期逐渐拉长。“儿子最近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长在这了。”她说,“是,我是长在这片土地上了。”(记者于涛)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2/06-30/24781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三农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聘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