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当新型职业农民破解“怎样种地”难题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8-21

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最终跳出农门,是中国农民最朴素的梦想。但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金陵村的陈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稳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一个职业农民。父母不理解,兄妹也想不通,但陈健却义无反顾,依然坚持。

1986年出生的陈健,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兄下有妹。陈健从小贪玩、好动,学习成绩不稳,但全家仍然把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并不惜举全家之力对他进行培养。考进北京一所专科学校,学习计算机,全家都很高兴。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网络信息公司工作,月薪达4000多元。后来,同样学计算机的女朋友毕业后,两人就一起在北京打拼,月收入近万元。“当时两人在北京,虽然月薪近万元,但每月除了房租、水电费、交通费、通讯费、生活费,到月底也所剩无几,压力挺大。”陈健说。在北京干了5年后,陈健与女朋友准备结婚,就回到光泽,在县城自己开了家电脑店。

自主创业,时间相对自由,农忙时,陈健便经常回村帮着父母做些农活。随着回村次数增多,他发现村里虽然有拖拉机耕田,但插秧、收割、喷药等农活还完全依靠人工。特别在烟后稻抢插期,村民更是迎着星星出门,伴着月亮回家。有些劳力差些的家庭,实在没办法,只能让田闲在那里。看到大片的良田因年轻人外出无人耕种而导致荒芜,陈建觉得心里特别惋惜。于是他决定购买农机,流转土地,回到家乡当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

但陈健的决定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全家人省吃俭用供出一个大学生,不在北京上班,回到县城开店也就算了,这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现在又要回村当农民,叫全家人的脸往哪搁。”陈建的父亲说。可陈健不顾家人反对,把城里的电脑店低价转让后,又把前几年攒下的积蓄全部拿来购买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

为了尽快掌握农机技术,陈建参加了光泽县农业局举办的农机使用培训班,并自费到建阳、邵武等地观摩取经,之后又在自家6亩责任田里尝试使用机插入播种并获成功。首战胜利,陈建信心十足。2014年,陈健与当地6户村民注册成立“光泽县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自己流转来的水田拿出50亩进行机插试验。陈建说,秋收后,经过严格的比对,使用机插的亩产量最差的都与人工插的持平,有些田块较好的,亩产量还比人工插的高出50公斤左右。

合作社的股东之一吴先春算了一笔账:机插每亩费用130元,一人操作,每天可播种16至18亩,而人工插秧,熟练工一天最多只能插1亩,除了工资还得包两餐饭,每亩最少要260元的开支。村民看到使用机插费用节省一半,又不耽误农时,还能保证产量,便纷纷找到陈健,要求加入合作社。

2015年,入社成员达50多户,机插面积增加到400亩。今年,凡是机器能开到的地方,村民都与合作社签订合约,机插面积近800亩。邻近两个村的村民也找到陈建,要求加入合作社。看到儿子得到那么多村民的认可,陈建的父亲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主动帮助陈建打理合作社。

随着加入合作社人员增多,原来添置的几台农机设备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为此,2016年,合作社依托上级农机补贴,又投入40多万元,先后购买了旋耕机、各种型号的插秧机、植保机及无人喷药机,并建起工厂化育秧大棚。同时,合作社与村民约定,凡入社村民,所有农机设备免费使用,使用者只要自己购买燃油即可。“有了机械化,种田变得轻松了,插秧有插秧机、割稻子有收割机、洒农药有无人机,现在只要每亩支付205元,合作社不但包播种,连买稻种、育秧苗都统一承包了。”金一组的陈海龙说。

如今,大部分村民都加入合作社,对那些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陈健则把他们的田流转过来,按年支付租金。对无法流转的山垄田,陈建也竭尽全力帮助他们。金二组的吴远俭50多岁,因病无法下田干活,陈健便把他家2亩田里的活包下来,除了收他的种子款外,其余如插秧、喷药全部免费。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连新华社都发文讨论‘未来谁种地,怎样种地’这一现实问题。我相信回村当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肯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未来,陈健信心满满。(邱洪福 熊星婷 张洁琼)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