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专家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2-11-10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专家认为,该研究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之一,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胡凤益团队近日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在线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研究简报,详细介绍了团队20年来通过种间远缘杂交创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

  

  多年生稻试验田。(受访者供图)

  胡凤益说,一年生粮食作物对人类贡献极大,但其生产方式带来了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投入多、农机具投入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

  “把一年生的粮食作物培育成多年生粮食作物,实现栽培品种的多年生化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应对环境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胡凤益说,创制多年生稻,培育多年生稻品系,在南北纬40度之间的部分无霜稻区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多年生稻稻田。(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其平均每季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基本相当。“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的土壤结构,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都会有所增加。”胡凤益说,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起不需要重复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有助于节约劳动力和生产投入。(记者:王长山 杨静)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2/yunnongkuanxun-new_1110/3922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