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29

  

  深冬,记者来到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随处可见,灿烂的笑容挂在他们的脸上。沿着水泥路走上去,被修整得平展的田垄宛如一条条漂亮的弧线,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点缀其中,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地处秦巴山区的深度贫困区汉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使入股发展致富,成了当地农村的高频词。

  党支部引领

  沉睡资源资产变资金

  以前村里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不少田地都撂了荒,丰富的林地资源得不到利用,农民端着金饭碗,日子却不富足。三变改革给我们村带来了巨大变化。汉滨区大河镇关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宗琦笑盈盈地说。

  关坪村党支部通过召开党群连心会等方式做细做实贫困户思想工作,让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形式参与到三变改革中,走出了一条资源活起来、产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的新路子。

  坝河镇寺姑村党支部通过支部+三变+家庭农场+贫困户方式,引进龙泰集团公司发展猕猴桃产业,组建寺姑山地生态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14户家庭农场为主力,培育3户能人大户,每户再带动20户至30户贫困户发展猕猴桃、核桃、黄花等产业。

  汉滨区委出台《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实施区级统筹、镇办实施、产权村有、企业(园区)使用、股权收益固定、贫困户分红受益的机制,深化支部+X+贫困户方式,395个农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引领、市场运作、资金扶持、合作社带动的思路,将村集体未分配到户的荒山、库塘及村办企业等资源,重新明晰产权,折股量化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集体资产从无到有,从负债到账上有余额的转变。

  党组织带动

  各类经营主体显神通

  牛蹄镇中心社区的何明发,以前在北京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如今回到家乡承包茶园110亩,并做起了园区的其他零散活儿,年底还能拿到分红。

  近年来,牛蹄镇通过多方协调,引进京康集团阳晨集团盘活流转3071亩土地,建富硒现代茶园。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能人志士回乡创业,注册成立了土坪茶叶红豆杉等种养专业合作社13个,培育发展魔芋、核桃种植大户2个,带动全镇1795户将6992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仅几年时间,牛蹄镇的产业发展就实现了由茧到蝶的嬗变。

  大河镇同心村和兴红社区通过党支部牵线搭桥,引进康宏公司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茶叶、拐枣及荷花,使分散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价值。40余户贫困户通过区农行与企业签订了合同,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按照6%的利率获取收益,户均增收3000余元。

  近年来,汉滨区不断深化党支部+X+贫困户方式,推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贫困户产业联盟,引导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目前,汉滨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23个,现代农业园区175个,农业企业36家,家庭农场130个,带动10万多名群众就业创业,受益贫困户1.9万户5.4万人,实现了产业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全覆盖。

  党员示范

  增强群众致富内生动力

  晏坝镇金龙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仅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如何帮助父老乡亲拔穷根、脱穷帽,成了摆在金龙村党支部面前的最大难题。金龙村党支部联系外出党员魏泽峰回乡创业,把群众撂荒多年的土地以经营权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成立了金龙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56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颁发股金证,每年给贫困户分红。

  2017年初,全省试点扶持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流水中心社区条件成熟,省、安康市财政注入200万元专款启动资金,经流水中心社区三委研究,将资金投资到有实力的陕文投安文旅公司、安康承英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流水餐饮合作社等企业,带动旅游业、农家乐、渔业等发展。目前,他们共发展农家乐30余家,组建茶叶合作社2个、渔业等发展合作社4个。

  如今,汉滨区通过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的双轮驱动,让农民变股民,贫困户变富裕户,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发展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既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张斌峰 通讯员 郭正锋)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