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乡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29

  

  从字眼来讲,乡是故乡,乡下属距城较远的村庄,愁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的成长烦恼,它包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个人的奋斗前程,结婚生子,养儿育女,修窑买房等一系列的艰苦过程,这些经历都得劳心费力,当然这也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记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我陕北农村,从来不乏革命志士,比如,高岗,郭洪涛,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当地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但地主阶级仍然掌权得势,广大农民群众还是交租种地或是给地主家当长工来维持生活,一年打的粮食除去交租外所剩无几,农民过着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贫苦生活。自从毛泽东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延安,同陕北红军会师,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为广大劳苦群众救苦减难,对地主施加压力,促使地主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自此,农民的生活有了显著好转。到1947年春季,蒋介石不甘心他的失败,便派胡宗南领兵四十万进攻延安妄想消灭共产党,毛主席审时度势,看到敌强我弱,为了保存革命势力,只好离开延安转战陕北,路经子长、清涧、绥德、子州、横山,佳县等地来到了位于米脂县城东的杨家沟,入住马家庄园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对敌斗争。他运用拉长线钓大鱼的战术,把胡匪引入陕北的各个山沟,用布袋战分散解决。有毛泽东和彭德怀亲自指挥,在我米脂沙家店打了个具有历史记载意义的漂亮胜仗,把胡匪主要兵力彻底消灭。这时我陕北已组成全民皆兵,青壮年男子参军或组成游击队同军队并肩作战,青年妇女参军护理伤员和搞文艺宣传活跃军队气氛,以提高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中老年男子负责担架运输工作来支援前线,中老年妇女日夜忙碌为战士做军鞋,儿童组成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传递信息,当时我已十二岁,在紧急时刻为革命政府曾一次送过三封鸡毛信。此时,我陕北已成铜墙铁壁,使敌人有来无回,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入侵之敌彻底消灭。

  1948年春,搞土改运动,我杨家沟村就存在五十多户地主,方圆百里的耕地都属他有。土改是把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再按人口分给当地人民群众,自此农民开始过上三十亩地一头牛的美好生活。经过几年的不同奋斗,农民中又出现了贫富差距,党为了大家共同富裕,到1955年又实行了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由集体所有,农民靠劳动挣工分吃饭,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以此来消除不劳而获。另外还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农民常年征山治沟,修梯田,打坝和夜战活动。一直搞了二十五年,到了八十年代,由邓小平执政,实行生产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户各人经营,以此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活得到了快速改善,由解决温饱到变为丰衣足食,国家对外实行改革开放,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同我们合资十几年后,我国的水平也赶了上去,现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忆几十年来,党的政策在变,人民的生活也在变,但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每一次的探索与努力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公路村村通,家家使用电器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建设,农民的致富思路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种田收入太小,而且利润也不即时,进城务工人员一天下来就有一二百元收入在手,因此青年男女放弃种田进城打工,使农村土地荒芜,现只剩部分老实农民还在种田,有的年轻男女通过学习考试进入公门,有的创业务工,大部分在城镇购入了楼房,家中只剩些年迈的老人还在孤单守护当年用血汗建起的窑洞,他们现在有儿女付给和政府帮扶,在生活上也基本吃穿无忧,最困难的是身边没有亲情,从早到晚一两个人出出进进,过着孤独暗淡的生活,万一有个感冒发烧也无人知晓。所居相互很远也无法联系,在过去的乡愁是生活问题,现在的乡愁是养老问题,目前在农村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国家提倡居家养老,但是儿女都远离他乡靠谁来养。

  我认为,很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养老问题,这并不是少数农村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党中央一再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而且这些失能老人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都是国家的干将,在农业合作化期间身负重责为社会服务,现在可不能轻视和冷落他们。因此,我建议在每个乡村建1-2个简易养老设施,把这些零散老人集中起来,找个便于出行或人口较多的地方,采取个人自愿,两人居住一个窑洞,便于交流消除孤独,不出村还能经常照看自己的老舍。在这些集中地点,还能设置一些书报、琴棋之类活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指派一名专人负责办灶,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快乐晚年,费用应向本人儿女征收,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在此,我建议并呼吁在农村出去的每一个儿女都要牢记历史,时刻回忆自己的父辈在上世纪少盐缺米的情况下,劳心费力、勤俭节约、忍饥耐饿、日夜操劳和无怨无悔地把多个儿女拉扯大,为自己成才成家老人付出多大的心血。你们要心存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党,感恩社会,时刻回味你今天的幸福从何而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孝老的优良传统,常回家看看,多在电话里问候并了解老人的心情。在温情上让老人满足高兴。社会如办理这个为老设施,你们应极力支持,能让老人安度晚年,你们在外的儿女也放心,在外搞好自己的工作或者创业谋生,为自己,为国家增添财富。别忘乡愁,这是每一个儿女应尽的责任。习主席说,党员干部应躬下身来深入基层,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党的温暖,当地政府应尽快解决农村这个弱势群体的燃眉之急,很有必要。郭思清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