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2-05

  作为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在落实党和国家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打造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全领域的产品服务体系中,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信贷牵引作用。

  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聚焦重点民生领域,着力补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民生短板。一是积极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政策性金融要以农业转移人口、特色小城镇建设为目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农民留得安心。二是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围绕国家20182020年棚改任务,重点支持以货币化安置为主的棚改项目,积极支持纳入国家棚户区改造年度计划的城中村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垦区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建设,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三是积极支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水网、路网建设,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和道路建设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不足问题。支持乡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双创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落实藏粮于技和双创战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一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现代种业、高端农机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共享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支持建设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客工厂、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是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创业创新实训基地等建设,培育壮大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队伍。

  重点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政策性金融应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积极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是支持粮安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的目标,加大对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支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大田托管等农业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致富。二是支持三产融合。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走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支持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健康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积极支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庄、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农村新旧动能转换。

  重点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聚焦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研究拓展支持领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建设绿色金融的品牌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绿色发展中的骨干支撑作用。一是支持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林基地、特色林产品基地、特色林业精品园以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支持林业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重点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支持涉海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挥远洋捕捞优势,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助力打造海上粮仓。三是支持农业绿色生态功能开发。支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支持生态循环农业、清洁能源等节能减排类项目,推进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支持环境综合整治、土壤修复治理、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大型沼气建设、农村垃圾处理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堵住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

  重点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农业政策性金融应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先锋、主力和模范作用。一是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支持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既要支持贫困人口挪穷窝,又要帮扶他们换穷业,确保搬迁人口稳得住、能脱贫。二是支持基础设施扶贫。积极支持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支持特色产业扶贫。对接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支持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光伏扶贫、旅游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等专项扶贫信贷业务开展。四是支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生态保护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支持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加大对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扶贫工程支持力度。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赵富洲)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