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秦岭细鳞鲑上榜农业农村部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名单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时间:2023-05-29

  

  

  野外发现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卵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了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我省秦岭细鳞鲑位列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之首。

  秦岭细鳞鲑(学名: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俗称梅花鱼。体形长而侧扁,体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口端位,吻不突出或微突,眼中等大,侧上位,鳞细小,头部无鳞,体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淡红色纹环,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体长17~45厘米。秦岭细鳞鲑是冷水鱼类,生活中在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溪流中。秦岭细鳞鲑为中国特有,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秦岭细鳞鲑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有防止血栓、加快伤口愈合的功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省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先后攻克了亲本驯化、人工催产、苗种孵化、开口饵料筛选、苗种培育等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2021年突破秦岭细鳞鲑子二代规模化繁育技术难题,年培育苗种2万尾,对于扩大秦岭细鳞鲑种群数量、恢复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秦岭细鳞鲑产业化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次秦岭细鳞鲑的成功入选,是农业农村部对我省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取得成效的重要肯定,进一步坚定我省水产种业振兴信心,提升民众资源保护意识,激活深挖资源禀赋潜力,增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陕西立足资源禀赋和渔业发展实际,强保护、重发展,抓住“种子”这一重要要素,探索出了一条种质资源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现代水产种业健康发展之路。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我省共建立10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0个重要栖息地(其中秦岭细鳞鲑3个)、26个保种场(其中秦岭细鳞鲑6个),强化种质原地保护,近三年来,统筹1000万元全面提升保护区保护能力,同时严把渉渔工程关,严格落实生态补偿。二是全面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普查机构,制定普查技术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圆满完成11个市112县2622个养殖主体,获得165个水产养殖品种。三是加强土著品种开发利用。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进一步成熟,基本具备了人工保护开发利用基础;多鳞白甲鱼、齐口裂腹鱼原种种质资源保有量均在2万尾以上,年生产苗种400多万尾,初步形成商业化生产能力。尤其是大鲵的开发利用,已形成年产量8900吨,规模养殖企业近500家,加工企业7家,从大鲵速食产品到大鲵小分子肽加工,延伸到护肤品、保健品生产,大鲵系列产品齐全,全产业链发展日臻完善。四是强化技术保障。支持建立了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0家专家工作站,深化院地、校地合作,攻克土著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

  

  

  人工繁育秦岭细鳞鲑的子三代苗

  

  人工繁育的子一代秦岭细鳞鲑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nyyw1141/20230526/98225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