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三强一创”促“四变” 旅游扶贫见实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3-26

  3月26日讯 近年来,朝阳镇洪江村秉持“旅游+”发展理念,以“强引领、强产业、强创新、创示范”为抓手,探索走出一条文化旅游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全面振兴乡村发展之路。

  强引领,“贫困村”变“网红村”。洪江村按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挥“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资金引进工作等方面的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省教育厅同步小康工作队驻洪江村“第一书记”马丽华带领下,采取“活化干栏、激活村落”方式对群众老房进行改造利用,即以老房为“媒”,将每间老房以30年为期限承租给国内外艺术家,联合打造艺术村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截止目前,已吸引到著名导演刘小宁、宝马北京首席代表孔安德、西班牙设计师马一洛和北京宋庄艺术家李卫明、李玉兰、丛俊海、黄益明等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共205人次到访洪江村,加入到老房的民宿改造。已签订承租老房有36栋,房屋装修材料完全使用村里的固有资源,同时全部聘请当地群众作为房屋经营管理服务人员,按照每栋装修费至少20万元的均价计算,为洪江村群众增收720万元以上。在艺术家的带领下,昔日“贫困村”变成了“网红村”,赢得了“北有宋庄,南有洪江”的美誉。

  强产业,“贫困户”变“示范户”。洪江村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打造“非遗洪江、艺术洪江、匠人洪江、生态洪江”,力争把洪江打造成“可看、可学、可体、可感”的乡村旅游点。目前,已建成集观光旅游、生态种植、浪漫休闲为一体占地面积170亩的洪江生态农场,种植110余亩莲藕、520米黄瓜小径、99米悬挂七彩吊伞和风铃漫步长廊;启动实施了800余头生猪和黑山羊养殖、200亩桃子种植、500亩蔬菜种植、200亩桑蚕种养等脱贫攻坚项目,共带动200户759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将荔波竹子打造成水车、书签、鱼篓、斗笠等系列旅游产品;试种手捏葫芦,将荔波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地名雕刻在葫芦上,大力推广和宣传荔波;打造“现实版QQ农场”,外来人员可租用“农场”进行生产种植,体验“都市”农夫,享受劳作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强创新,“闲置地”变“金疙瘩”。洪江村以推进农村“三变”为抓手,积极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如,试行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除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和农村村民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的宅基地外,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有偿方式授予用地申请人,使用年限可参照相同用途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年限确定。再如,推动农村房屋产权有序流转,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一宅”制度,农户出售、出租住房或将住房改为经营性用途后再申请宅基地的,实行有偿使用方式。目前,已划出建设用地183亩拟用于艺术村落建设,已签约45.6亩。如,洪江村韦开科、莫仲文等党员主动支持签订土地出让协议,积极带领群众发展民宿旅游。

  创示范,“脏乱村”变“清洁村”。荔波县将洪江村纳入全县"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投资300多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新修水渠,对道路进行亮化、绿化,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各组拥有垃圾箱,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党员、护林员,对村头巷尾、沟渠和道路两侧各类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消除卫生死角。建设福马蛊布文化广场,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道德讲堂,既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又为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宣讲活动提供了平台,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