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施用效果差的七大原因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6-07

  农药施用效果差有以下七个原因。

  1、用药时机把握不准

  打药必须抓住时机,只有了解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适时用药,方能奏效。比如治螟虫,必须在卵孵高峰期用药。如果等到蚁螟已蛀入茎秆,出现了枯心、白穗、死穗等现象后才用药,则肯定防效不佳。

  2、施药方法不当

  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害虫的栖息,在作物上都有一个为害部位。这个特定的部位,就是我们所用农药这支“箭”应该射中的“靶”,射不中靶,农药防效就差。如防治螟虫只有对准水稻心叶喷药,效果才好。

  3、病虫草抗性增加

  病菌、害虫及杂草对农药的抗性,是阻碍农药充分发挥应有防治效果和潜在效能的现实问题。随着农药用量的迅速增加和品种的不断更替,病虫草抗药性也日趋加剧,特别是粮、油、菜、茶、果等主要作物,用药频繁,病虫草抗药性更是几倍、几十倍的增加。

  4、防治对象不明确

  病当虫打、虫以病杀、草做虫除,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首先是诊断错误,判别不清,导致错误用药。如棉花现蕾后发生的红叶枯病,叶脉变绿,叶肉紫红呈猪肝色,叶片向下反卷,最终焦枯脱落,人们常误认为是红蜘蛛为害。大豆田杂草菟丝子为害,导致大豆生长停滞,发育不良,有的人常当成根结线虫病来治等等,当然是越治越严重。

  5、喷施药液浪费大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喷药器具,仍是几十年一贯制的工农型喷雾器,费劳力、浪费大、易中毒、不安全、雾粒粗、防效差。据测定,这种喷雾法,黏着性差,沉积率低,其中的药液不仅白白浪费了,而且药液滴落在土壤里,流失在水域中,还严重污染了环境。所以,应积极推广低容量喷雾、超低量喷雾、弥雾、静电喷雾等新的机具和技术,这是解决防治效果差、减少农药浪费的有效途径。

  6、农药自身的局限

  有些农药对某些病虫草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另一些病虫草害却无能为力,防效极差。如三唑磷对稻螟、棉铃虫和其他鳞翅目类害虫防效较好,而且有明显的杀卵作用。但它却能刺激稻飞虱产卵,导致稻飞虱再度猖獗。

  7、施药时间未把握好

  病、虫及草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也有自己的生物钟。如菜粉蝶、菜青虫成虫、棉大卷叶蛾、稻蝗等都喜欢在光照充足的白天活动,而鳞翅目夜蛾和部分螟蛾科害虫都是在晚上活动、交配、产卵。因此,只有掌握害虫的活动规律,在一天中,分不同时间有针对性地“按时服药”,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任坚强)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nszd/cf/202406/t20240605_25188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