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美乡村!重庆两千余名艺术指导员“扮靓”巴渝和美乡村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时间:2025-08-25

  

  8月22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为助力文化艺术点亮巴渝和美乡村,我市已累计派驻2000余名乡村振兴文化、艺术指导员和辅导员。

  55岁的酉阳花田乡中心村村民杨水安一大早起床,就拿起扫帚,把屋子、过道、院坝等处,仔仔细细地扫一遍。这是他近两年才养成的新习惯,即便农活再忙或下雨落雪,都未中断。

  “艺术家来到村里,把村子搞得这么漂亮,吸引来了不少游客,让我们的腊肉、香肠都要比隔壁村多卖一两块钱一斤,我们一定要把村容村貌搞好,不能自砸饭碗!”他解释道。

  杨水安这一行为习惯的改变,源于艺术家曾令香的到来。

  杨水安所住的中心村,位于武陵山深处,海拔800—1536米,距离酉阳县城1个小时车程。

  由于土壤贫瘠,多山坡地,且地处偏僻,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不少年老的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如今,这里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

  “我们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下地干活,而是花时间扫院子。这一习惯的改变是在3年前。”杨水安说。

  3年前,中心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曾令香,是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到任后,他第一时间走村串户,了解村子的历史、传统风俗、乡村艺术等。

  曾令香随后领着一帮学生,拿着卷尺,不仅测量了村办公室等公共空间,连进村公路两侧的村民房屋也量了一遍。他还从成渝两地的4所高校请来一大批艺术家,住在村里搞起了创作。

  他们将院坝里堆放的柴火重新归置、码放,打造成装置艺术作品《柴扉美术馆》;用竹编编了一个巨大的喇叭,放在村民的屋顶,取名《传来的都是好消息》;用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配上彩色瓷砖,打造了一条五彩斑斓的路,取名《梯》;在村民的房屋外墙上涂涂画画,牛啊花啊,五彩斑斓的……

  “还别说,他们几整几不整的,村子一下变得好看起来,慢慢地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村民杨海明说。

  在曾令香的带动下,目前村里已建起了蜂蜜中心、传承工坊、电商中心、农家餐厅、大漆博物馆等,不仅吸引来了游客,还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创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累计派驻乡村振兴文化、艺术指导员和辅导员2000余名,开展群众性乡村文艺活动120多万场次,惠及农村居民约800万人次。

  同时,我市在37个涉农区县设立文艺下乡工作室、美育创作基地、乡村艺创工作站等210多家机构。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43名专家和500余名专业人才组建“文艺赋美乡村”专家组、服务队,实现文旅收入增长7.4%。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调动高校、院团、社会组织、企业等积极性,吸引多门类文化艺术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聚焦数字艺术振兴、生态艺术疗愈等,深入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持续完善“政府引导—专业介入—村民共创”协同机制,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zwdt/202508/t20250825_149317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三农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聘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