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摘帽”记:从养不活到日子越来越红火 -中国农村网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1-24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日子越过越红火 贫困县摘帽记

  走的是富裕路,住的是砖瓦房;两面路灯亮堂堂,路边绿树排成行;得病都有新农合,慢病送上小药箱;老弱病残五保户,社会保障把家当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以下简称察右后旗)群众秧歌队自编自演的一段唱词,字里行间透露出脱贫攻坚以来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察右后旗地处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深度贫困旗县,农牧区危土房占比高,人居环境差,历史欠账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察右后旗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如何摘掉贫穷帽?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以解决住房安全为根本,以稳定群众增收为核心,以减轻刚性负担为底线。察右后旗扶贫战线的各级干部开出了符合旗情的脱贫方子。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只掏了1万元,便住上了46平方米的新房,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今年55岁的张录是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团结村的贫困户。以前在村里他家有3间土坯房,16亩旱坡地,年景好时,打几百斤粮食,年景不好时,种子钱都收不回来。2018年2月,他和老伴从团结村搬进了镇政府所在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46平方米的房子带一个小院,8万元房款政府补贴了7万元。

  张录告诉记者,如今自己一家人不仅搬了家,日子也越过越红火。2017年,政府补贴1万元让他养了2头肉牛,牛托养在政府和北京一家企业在镇里建的养牛基地,每年有3000元的分红。2018年扶贫队又帮扶2600元帮他建了一座大棚,蔬菜直接销往镇里的水饺加工厂,销路不发愁。

  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事。我们坚持以产定搬,把贫困群众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变为产业职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自治区派驻察右后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长姜言文说。据了解,如今,察右后旗5304户贫困户发展起高效种养业,4784人依托村庄保洁、进园入企、扶贫车间等岗位,实现就近就业。

  完善产业扶贫,提升造血功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察右后旗推行了贫困人口红、黄、蓝三色卡识别管理机制。蓝卡户采取发展产业、劳务就业等方式优先帮助致富;黄卡户采取政策跟踪、持续巩固等方式保证稳定脱贫;红卡户采取入股分红、社会兜底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

  近几年,察右后旗因地制宜制定系列产业扶贫措施,完善产业扶贫制度,提升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抱上金鸡。积极培育16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方式,惠及236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同时,围绕马铃薯、生猪、肉牛等主导产业,通过生产奖补的方式,推进菜单式产业扶持政策,2018年发放产业补贴780万元,把更多贫困人口稳定在产业链增收,覆盖贫困人口11183人。

  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受益

  据介绍,在当地,2013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共组建了88个驻村工作队,派出3636名干部驻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选派了134名优秀干部挂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主任助理,实现贫困户干部包扶全覆盖。

  旗政府办驻村工作队队长、乌兰哈达苏木亢家村第一书记王伟伟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寻富路、攀富亲,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受益。他告诉记者,在扶贫中,旗政府办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多形式、多途径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户均增收近1700元。

  2018年12月下旬,察右后旗成功接受了国家脱贫验收考核,摘了贫穷帽。截至2018年底,6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人口6797户14293人,未脱贫人口1089户226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1.3%。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