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三老汉 一台“扶贫戏” -中国农村网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1-29

  寒冬腊月,年味渐浓。这本来是农闲的时节,记者却在渝东南的深山沟里看到,20多个农民正扛着锄头带着镐,栽桑覆膜,干得热火朝天。领头的是三位精神矍铄的土家族老汉,他们和大伙儿一块挥汗如雨,硬是在平整出的陡坡上栽下一株株桑树。这个重庆黔江区土家族三老汉带领村民奋力脱贫的故事,正在当地传为佳话。

  劳动治懒病,更治穷病

  腾树文65岁了,退休闲了多年,没想到最近一年多,又像上紧了发条似的,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老腾忙,是因为身上扛着责任,他是村里蚕桑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个官可不好当,从组织社员下地种桑、幼蚕集中培育,再到蚕房改造扩容事无巨细,老腾都要张罗。

  寒冬里,雪米子在空中飘飘洒洒,冷风刺骨。在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四组,老腾他们还在地里忙着,除草、挖坑、栽树、覆膜这些日子,老腾每天5点多就起床,早早赶到地里,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钟。上工的几十个合作社社员人人都带着背篓,有的装方便面,有的装饼干,有的装酸菜饭。休息时在空地支上一口锅灶,热一热就解决了一顿午饭。

  在四组,土地大多撂荒了10多年,杂草堆起来能坐人,杂树都有碗口粗。要新种桑树,先得用挖掘机整地,然后才能人工植树,费时费力。71岁的陈正文在地里负责拉绳定距,做得有板有眼。现在正是栽桑的好时候,大家莫偷懒哈。今天种着摇钱树,挖地挖得手痛,来年数钱数得心欢。陈正文一句话,逗得大伙儿哈哈地笑。

  以前人懒起,没啥事干,反倒经常生病。现在动起来,出一身汗,身体反倒还好些。社员龚节华头冒热气,一边展腰挥锄,一边附和着。

  老腾说,劳动能治懒病,更能治穷病。他们2017年底种下的近400亩桑树已初见效益,合作社第二年就收入10多万元,一户农民多的能分四五千元。腾树文估计,等到丰产时,合作社收入能上百万元。

  石头缝里钻出一个蚕桑产业

  长春村土地瘠薄,石漠化严重,石头缝里咋就钻出一个蚕桑产业呢?这背后的故事值得一说。

  这几年,黔江区扶贫产业明显见到成效,看着别的村组羊肚菌、油茶、猕猴桃搞得风生水起,四组却是冰锅冷灶,产业不见起色,曾当过村组干部的腾树文坐不住了。咱们本来就是后进村,再不振作,差距越拉越大,啥时候能翻身啊?

  但也有人泼冷水:四组七成以上的地都是坡耕地,满山是石头长不出大树,全是灌木、荆棘。为了填饱肚子,农民曾把庄稼从山脚种上山顶,却是越垦越荒、越穷

  不思进取的理由有百条千条,但脱贫的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苦干。村里青壮年劳力欠缺,暂时还得中老年人打主力。

  三个老汉一台戏。腾树文拉上了腾树长、陈正文一块创业,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了200岁。腾树文当总管,腾树长管财务,陈正文管劳务,各有分工,干起事来一点不含糊。

  首先是选准产业。通过从好几种作物中反复比选,3人认定还是蚕桑稳当有赚头。黔江本地就有蚕桑加工龙头企业,市场成熟,销路不愁。腾树长说,我们这儿还流行一句话叫勤养猪、懒养蚕,20多天见现钱。蚕桑见效快,脱贫效果好。

  但集中近400亩地一块种,还算是这3个种地老把式的新营生。过去一家一户种桑养蚕,亏了是自己的;如今合在一块搞,亏了是大家的,更大意不得。

  养蚕最怕病害。为此,腾树文前后3次到区蚕茧站、蚕业公司学技术。幼蚕共育风险最高,这个时候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事。幼蚕一天吃3顿,顿顿离不得人。桑叶还要用药水清洗,要切细碎,真是个细活儿。 腾树文告诉记者。

  以前追着别人要地,现在地被送上门来

  四组发展蚕桑,也得到了政府多方扶助。金溪镇副镇长杨胜前、驻村第一书记田杰主动对接,帮着配套建了产业路、共育室、蚕棚等设施。

  另外,黔江区的政策也是扶上马,送一程。最近政府财政补助,帮助村里组建了股份合作社,在收入保底的同时,增值收益还按一定比例分红,大伙儿能持续受益。杨胜前说。

  看着蚕桑产业走上正轨,并初步见效,越来越多的农民想参与其中。以前是我们追着别人要地种,现在是人家主动把土地送上门,目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已有近200人。最近,村民陈正学敲开了腾树文家的门。老腾,我屋头有5亩好地,我信得过你们,全部入给合作社,要不要得?陈正学说。

  前人栽树、后人致富,再过几年,产业真正成型了,我们就解甲退休,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里。腾树文对记者说。

  扶贫产业发展,离不开苦干、实干的领头雁。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告诉记者,近几年黔江发展脱贫致富带头人400多人,这其中有类似长春村这样退而不休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农民工,他们正在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