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马犁杖到“变形金刚”——听张国恩讲他的农机故事(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4-17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这句话一定记忆犹新。“干了一辈子农机、农业工作,你要问我有啥感触,这句话就是最好的总结。”德惠市农机局局长张国恩以这样一句感受颇深的话开启了他的故事——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德惠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之变。
  张国恩,1981年进入当时的德惠夏家店镇农机站工作,现为德惠市农机局局长、德惠市农业机械服务总站站长。39年的农事工作经验,其中,有14年完全是与各类农用机械打交道,让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农用机械由原来大量的牛马犁杖、刨坑水种,到现在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并随之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变。
  “科班出身”成了香饽饽
  “我是白城农机校建校第二届学生,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夏家店农机站工作。”“科班出身”的张国恩成了单位的“香饽饽”。“那会儿德惠还是县城,共有309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机队”。几乎天天“泡”在地里的张国恩对农机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连型号和马力至今都记得非常清楚。“机车都是轮式拖拉机,型号是铁牛55之类的,马力在28到36之间。”
  “我们这儿是1982年全面分田到户的,一般农户家养不起大农机,所以当时还存在着大量牛马犁杖,包括人工刨坑、人工收割等方式。”张国恩说,他记得当时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坚持人工种植,而儿子儿媳则支持买拖拉机,为此事竟然闹了分家。
  接下来的十几年,随着国内制造业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的当前保有量大大增加,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增加了不止千倍。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领域不仅包括粮食生产,还在向各种经济作物延伸。农业生产得益于机械化的普及,衍生出了农产品加工业、副业、养殖水产业等。耕作模式也从简单粗放的大田农业向运作起来效率高、管理方便的设施农业转变,人们不但关注生产过程,更重视对产前+产后的链条产业的发展。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