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耕地 需要大修(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6-18
  中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中华五千年文明,绝大部分时间是处在传统小农经济“农耕文明”时期,一直本着犁耙锄头、自给自足、循规蹈矩、靠天吃饭、年吃年用的产业耕种模式。该文明能一直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理由,也许就因这一成没变、原汁原味、量入为出的耕作理念,始终保持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节奏,人为干扰强度完全在生态系统阈值之内。随着近二百年工业文明迅猛到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的创造的成绩,事实证明,付出的是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环境代价。其中,我国耕地污染就是个大问题。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中的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耕地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按照“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有关精神,尤其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中国十八亿亩“耕地”需要分期分批系统轮番大修,寻求耕地污染治本之策看来既必要也迫切。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以及干线公路两侧150米内,都是污染重灾区。
  耕地污染,除了长期依赖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等农业产业模式造成残留污染以外,还有化工污染、流域污染、采矿挖掘等污染引发流域灌溉水源的输入性污染。目前土壤重金属超标、有毒残留物富集、土壤板结和养分不足等状况是普遍存在。土地修复,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比如:休耕轮作、物理法整治、化学发整治和生物法整治等模式正轮番上阵,这些手段的科学机理仅仅是通过土壤治理达到隔离或阻碍暂时部分作物吸收,由于技术应该用受到规模、效率和成本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均都不能大规模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完全永久离开土壤的头痛问题。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