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钥匙” 开启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0-28

  原标题:沙岱村三把“金钥匙”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10月27日讯 “村子就是两条沟,基础设施比较差,土地贫瘠,扶贫底子薄弱……”这是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精准扶贫驻沙岱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秉栓初次来到沙岱村的印象。

  近年来,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运用思想脱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三把“金钥匙”,开启了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沙岱村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三把金钥匙开启脱贫致富的大门

  如今来到沙岱村,宽敞的硬化路通到了每户村民家门口,夜晚明亮的路灯照亮了道路,昔日荒芜的村委会门前成了村里最繁华的休闲广场。

  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重视精神建设,不断强化对困难群众的思想教育,帮助村民正确认识贫困,克服畏难情绪,拔掉思想“穷根”。

  驻村工作队走访老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让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符合实际。2016年,驻村工作队制定出了“一二六”工作思路,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大病救助、社会保障和教育扶持等举措,为精准扶贫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党委书记、局长董永弘多次来到扶贫村大通县青山乡沙岱村,听取当地领导干部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想法。“村里自然条件差,种麦子又不熟,山坡上只能种燕麦、青稞。”“村里没产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最适合发展养殖业,但又没有启动资金,也发展不起来。”村“两委”干部、致富能人以及贫困群众纷纷袒露心声。

  明确了问题所在,就有了解决的目标。

  在驻村工作队的沟通协调下,种植产业率先起步。沙岱村与西宁富农草业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签订2100亩鲜燕麦收购合同,年收益172万元,人均受益1514元;与清海河淀粉有限公司签订了马铃薯收购协议,360亩每产1500公斤计算,年收益77.7万元,人均受益683元。“政府+公司+村民”的产业扶持方式,为沙岱村脱贫摘帽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现在村里已经成立了3个专业养殖种植合作社。

  2017年,青海省测绘地理学信息局积极促进政府供给产业扶贫项目在年底落实到户,为村里每人发放5400元扶贫资金,用于采购牛进行分散养殖,通过发展种养循环经济,让48户贫困户因此受益。

  产业扶贫是有效的致富途径,教育扶贫更是根除贫困的关键所在。

  “我患有哮喘干不了活,两个娃娃在念高中,家里开销大、收入少,生活负担很重。现在好多了,两个娃娃去上学,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术,还能拿到5千元的‘奖金’。”村民王得录说。

  王得录的信心来自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教育扶贫机制。

  “扶贫必扶智,关心贫困家庭、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们共资助沙岱村全日制高中专大学在校生78人,发放助学金26.6万元,并协调了北京的11名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来沙岱为中小学生补课。”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唐千里说。

  扶贫政策改善教育状况,也推动了精神脱贫。困难群众摈弃了“等靠要”思想,都开始想着要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驻村工作队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今年,驻村工作队加强与联点帮扶单位西宁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沟通协商,为沙岱村5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保安业务培训,计划通过提供保安岗位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精准扶贫驻沙岱村工作队扎根实际,精准举措,用“三把”金钥匙为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