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开展科技教育扶贫: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7-15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
               ——云南高校发挥优势开展科技教育扶贫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我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我是来自远方的旅行者。跨过高黎贡山,
脚下就是璀璨神奇的独龙江。独龙江,我来到了你的怀抱,我最亲最爱
的父老乡亲,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7年前,来自云南中医药大
学的独龙江扶贫工作队队员侯宾创作的《独龙江帮扶工作队之歌》,如
今流传在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两岸。

  5月17日,怒江大峡谷北部贡山县丙中洛乡,来自云南中医药大学的
副教授、驻村扶贫队员王丽霞,正忙于走村入户了解民情,一个月前她来
到丙中洛,开始两年的驻村扶贫生活。云南中医药大学已持续17年挂钩扶
贫丙中洛,王丽霞是该校到贡山驻点扶贫的第104名教职工。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告诉记者,去年,云南有44家高校挂包75
个贫困村、10267户贫困户,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
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院士教授的田间课堂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
澜沧江边蒿枝坝,冬天洋芋美如画,根深叶茂个头大,家家都有致富花。”这
是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快乐的拉祜人”农民演唱队,用民歌来表达对院士
专家科技扶贫的感激之情。

  4月9日,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院士小院里,正在举行一场独特的
结业仪式,600名农民学员身穿迷彩服,精神抖擞。云南省省长阮成发与31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主持结业仪式。这已是中国工
程院在澜沧县举办的第二期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

  “贫困在哪里科技扶贫就去那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原校
长朱有勇说。中国工程院在澜沧的科技扶贫及技能培训,由朱有勇带领50多名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专家具体实施。他们自2015年以来长期扎根竹塘乡等乡村,
推广林下三七种植等技术成果。朱有勇每年有大半年在澜沧田间地头指导村民
科学种植。去年朱有勇团队在澜沧各乡镇示范推广林下三七5000亩、冬季马铃
薯3300多亩。冬季马铃薯为每个种植农户增收2500元到7000元,澜沧成为全
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在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小组一片思茅松树林下,
1000多亩林下三七长势喜人,明年采收后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
万元。

  据长期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的云南农大博士黄惠川介绍,朱有勇院士团队
不仅为拉祜山寨带来了最新科技,也带来了“最强大脑”,在澜沧先后开设了冬
季马铃薯、养殖、中药资源、林下三七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期间朱有勇及云
南农大专家教授们与农民学员同吃同住,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技术,来自澜沧各
乡镇的农民学员熟练地掌握了种养殖技术,成为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

  “我原以为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受穷,上培训班听了朱院士讲课,才知道自
己就站在金山上。”参加培训的澜沧县勐朗镇塘胜村拉祜族村民李老二说。他决
心把学到的知识讲给乡亲们,还要成立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距澜沧数百里的双柏县大麦地镇卧马都村学员杨忠明,5月初拿到了中国工程
院院士专家技能扶贫培训班的结业证书,红彤彤的结业证书上有朱有勇院士的亲笔
签名。他自豪地向乡亲们展示证书,开心地说:“我学会了冬早蔬菜种植技术,还
认识了好几位教授专家。”

  云南农业大学有个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成立10年来,培训了1万多名村党支书记、
600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学会种养殖技术后回到家乡,成为照亮贫困地区脱贫
之路的星星之火。

  乌蒙竹海扶贫26载

  “闲读南华对酒杯,醉携筇竹画苍苔。”这是古诗对筇竹的描述。

  5月16日下午,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博导董文渊在昆明理工大学云岭大
讲堂讲演“云南特殊植物产业与减贫协同发展”,向大学生们讲述了他在乌蒙山区昭通
市大关县研究筇竹科技扶贫的故事。

  筇竹又名罗汉竹,是首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长在金沙江下游沿岸川滇两省
的狭长地带。1993年,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他发现因为
过度采收竹笋和缺乏保护,山上一片片天然筇竹开花退化。

  从此,他投身茫茫竹海,对大关筇竹的保护开发进行了26年调查研究,率领科研团队
解决了天然筇竹退化危机,挽救了天然筇竹;还研究出人工栽培筇竹技术,推广种植10多
万亩幼竹林。大关现拥有长成的筇竹20.83万亩,占全国筇竹总面积的59%。他先后完成了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10多个筇竹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外筇竹研究空白。

  如何将好的筇竹资源旅游开发,使之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门路?董文渊的团队决心

筇竹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关农民的致富技术,共培训竹农7000余人次,推广筇竹低质低
效林改造技术7.3万亩,使竹笋亩产量大幅提高,全县年产筇竹笋8000多吨,综合产值达
2.4亿元。大关县3.16万人因此稳定脱贫、14.8万人受益。董文渊被授予2018年度全国科
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众多像朱有勇、董文渊一样的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用科技成果为贫困
群众推开了一扇扇致富门。去年云南各高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种植农户等共16570余
人;在农村共实施27项科技项目。

  送教到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云南会泽县待补镇年轻的乡村小学特岗教师王利平,去年6月她参加了会泽县马玲名
师工作室,向资深老师学习课堂教学管理,所教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她开心地告诉记者
:“在名师工作室收获太多了!我学到许多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王利平参加的名师工作室,是曲靖师范学院在会泽教育扶贫的成果。会泽县是有16万
中小学生的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以来,曲靖师范学院“送教到镇”,实施“会泽县者海
镇脱贫攻坚教师培训工程”,先后组织161名学院教师到会泽授课,培训了全县3617名乡
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去年该校在会泽选拔一批教师组建3个特色工作室、7个名师工
作室,每个名师带动10个当地教师,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

  近几年来会泽县乡村学校教师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学校一学期就缺七八个老师。
2017年以来,曲靖师范学院连续派出428名四年级学生,到会泽81所初级中学(中心学校)
顶岗教育实习,全县乡村学校教师阶段性短缺困难得到缓解。去年,顶岗学生赵艳灵在年均
气温不到10℃的会泽大桥乡团山小学度过了5个月。她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承担三年级3门
课程的教学,并兼教一到三年级的音乐课和一到六年级的兴趣活动课。面对繁重的课程安排
,她没有任何抱怨。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三年级的语文名列全乡第一名,平均分超出全乡
平均分10.8分。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扶贫入选教育部《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校党委书记李永勤说
:“通过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既锻炼了大学生,也增强了
服务国家需求的信心。”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