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来论:产业扶贫重在可持续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7-23

  有媒体披露,某地“产业扶贫”的政策是这样的:以贫困户名义贷款1万3万元,钱不入户,统一交农业合作社,年终由合作社向贫困户发利息。贫困户一年向合作社领几百元钱,便算领取“分红”,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产业扶贫,根本上是通过个体或集体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增加经济收入。这其中,贫困户参与是要义,壮大产业是关键。然而在一些地方,购买种牛种羊,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全程不参与;或是将财政资金买了商铺,用租金支持贫困户对贫困户而言,看起来收入暂时上去了,但脱贫能力并未提升,不仅“穷根”未拔除,还可能助长“坐享其成”“等靠要”思想;对地方来说,看似完成了任务,但可能陷入“数字脱贫”,违背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初衷,不是长远之策。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真正拓宽贫困群众可持续的增收渠道,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才能找到脱贫的根本出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开展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与群众面对面聊大实话,边调研边学习边对照检查,在调研中深化理解和感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但在一些地方,调研也面临不深不实的问题。

  比如,密集光顾发达地区、过多跑到身边企业、扎堆前往典型单位,对于偏远艰苦的“冷门”地区,则没什么兴趣。其实,哪里都有值得调研的好课题。我们反对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也要避免调研只习惯“走近道”而不愿“跑远路”;要鼓励向先进典型学习,但是也要避免只看“盆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调研。调研避免“走马观花”“做做样子”,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流于形式。

  重视调研,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精准决策、推动落实的有效方法。在主题教育中做好调研工作,还是要近远结合,习惯于“跑远道”,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这呼唤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调研往哪里走,实际上也是领导干部作风和担当的晴雨表。责编:田刚分享:推荐阅读加载更多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