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以攻坚拔寨的决心攻坚深度贫困 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8-24
      山西大同市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紧跟省委省政府步伐,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二十字方针”要求,统筹推进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全市410 个村 17.6 万人脱贫退出,云州、阳高、灵丘 3 个县区整体摘帽,贫困发生率由 13.18%降至 1.78%,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一、用好“三大招”,以亮剑精神攻克深度贫困 

习总书记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在落实习总书记指示时提出的“三个聚焦”“三个倾斜”要求,以“一县一策”为引领,坚持“三个一线”,用超常举措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一是工作力量向深度贫困一线集结。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民生的头等大事和头号工程,推动组织资源、干部资源、人才资源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选优配强驻村干部,强化各级扶贫力量,做到市级带头表率、县级靠前站位、基层落实到位。二是资金政策向深度贫困一线汇集。市财政连续两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 22 亿元,三分之二投到深度贫困县,扶贫小额贷款、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光伏扶贫、民生工程等也都聚向深度贫困县。三是帮扶重心向深度贫困一线倾斜。把贫困村、贫困户需求“产品化”,包装上“市”,由企业认领,建设“扶贫超市”模式,募集资金上亿元,实施扶贫项目 600 余个。实施“六个一”帮扶,由一名市级领导、一支农技团队、一个经济强县、一家市属大企业、一所重点中学、一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一个深度贫困县,实现优质资源聚焦深度贫困。
  二、抓住“三件事”,以绣花功夫提升脱贫质量
  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省委省政府多次提出“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成色质量”的要求。为此,我们紧盯“ 两不愁三保障 ”,抓住“产业、就业、住房”三件大事,以精准帮扶提升脱贫质量。一是抓产业富民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光伏、电商、乡村旅游“四大产业”,打好有机旱作、优势杂粮、功能食品特色牌,叫响“大同好粮”品牌。黄花作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22 万亩,增收效果明显,成为部分县区脱贫的主打产业,如云州区贫困群众靠黄花人均增收达 5000 元。二是抓两房同建。坚持“六环联动”,按六靠三有”的原则迁建,“六靠”就是“靠城镇、靠中心村、靠园区、靠旅游景点、靠公路、靠水源”,“三有”就是“有产业、有规模、有特色”,全市224 个安置点全部竣工,7.7 万人搬入新居,复垦率达 55%,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4.66 万户,年底实现“清零”。灵丘县危房改造被国务院列为典型,给予奖励。三是抓就业增收。坚持劳务输出与就近就业两手抓,在国家人社部的指导帮扶下,我们创出“天镇保姆”品牌,由此推出浑源搓澡工、大同技工、灵丘阿姨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积极探索“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兴办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扶贫农庄、扶贫基地,实施“万人培训就业工程”,推动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型。 

 


 

三、念好“三字诀”,以系统思维建设美丽乡村 
  习总书记强调,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骆书记指出,要突出绿色发展,着力建设黄土高原美丽新家园。楼省长在调研大同时明确要求,要突出抓好古村落形态保护、乡土文脉传承和综合环境整治,让新时代美丽乡村更加生态宜居。我们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在“建”上做文章。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围绕乡村清洁、提档升级、美丽宜居,建设 200 个示范村、1000个整治村,创建了上、下沿河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围绕“出行难、饮水难、通讯难”等问题,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 4G 网络全覆盖。二是在“治”上见成效。在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上很下功夫,开展“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专项行动,在治理效果常态化、长效化上狠下功夫,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机制,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在“留”上下功夫。把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建设涧西、上北泉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民俗村;与培育良好乡风结合起来,推动村规民约“进门堂、进学堂、进礼堂”;与乡村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开发灵丘车河、花塔等一批“高颜值”乡村。

 



  四、聚焦“三要素”以过硬作风强化责任担当
  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只能打赢打好,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骆书记、楼省长等省领导以上率下、亲力亲为抓落实,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必须有硬责任、硬导向、硬措施、硬作风”的“四硬”要求,聚焦“组织、人员、机制”三个关键要素,全力将脱贫攻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党建引领,形成脱贫攻坚“一盘棋”。坚持搬迁村党建先行,设立联合党支部,推行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让群众有“主心骨”。树起组织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谐稳定“五面红旗”,认真抓了农村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优秀本土人才回归、后备干部培育,整顿 205 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激励担当,凝聚干事创业“一股劲”。优先提拔使用脱贫一线表现突出的 298 名优秀干部,奖励了 331 名脱贫先进典型,激发了一线干部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完善机制,定准检验成果“一把尺”。以标准,量绩效,出台专项扶贫工作绩效考评办法,量化 10 个方面具体指标;以评议,考实效,建立起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由群众现场打分;以督导,促成效,坚持一月一督导,对没有完成序时进度、排名靠后的公开通报、约谈督促,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不松劲、不失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