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懂农业爱农村,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02

  农民“土生土长”“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现在的农村,青壮年、文化程度高的农民纷纷进城务工,田地里劳作的主体成了老人、妇女、儿童, 这些“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限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种田有心无力,有的干脆抛荒耕地。据报道,截至2016年末,全国外出务工者达到1.69亿人,每年由于劳动力不足、耕作成本高等原因,有近3000万亩耕地撂荒。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2016年陕西省10市51个区县调查显示,去年陕西省有6个月及以上从事非农业工作人口710.7万,其中16-34岁的人占到50%。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创新

  2012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要发展到2000万人。2013年至今,陕西省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做出规划部署。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今年10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未来将通过完善政策扶持来加速形成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为主的“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学院、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总结出了“校村园社企结合”“学校课堂+实训基地”“田间培训+生产指导”“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诸多经验。

  新型职业农民,新在哪儿?

  传统农民靠经验指导生产,靠人力、畜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为主要手段,靠增加产量来实现收益增长,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知识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发展模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让他们熟谙选种、播种、施肥、除草、打虫、灌溉、收割、脱粒等技术应用,掌握育苗、修枝、疏花、疏果、套袋、采摘、储存、运输等技能,熟练接羔、剪毛、饲草、防疫、接种、产奶、屠宰等技术。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能力。他们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能熟练掌握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管理经验、资金运作“十八般武艺”。

  宝鸡市眉县职业农民李凯表示,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还体现在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上。作为职业农民,必须带头改变过去农业生产中的旧认识、旧做法,勇于接受新观念,敢于尝试新科技。熟练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机械化种田、可视化生产、智能化操作等。

  宝鸡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郗银全说:“过去农民是一种身份称谓,未来要把农民身份回归职业概念,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会成为稀缺的资源。通过培训、培养、培育、使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学以致用,增收致富。”

  懂农业爱农村让农民成为职业

  截至2017年2月,陕西省已有78910人完成了职业农民系统化教育培训。全省认定职业农民27735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508人、中级职业农民3678人、初级职业农民23549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让千千万万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成为振兴乡村的主力军,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工作。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