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人:构建高质量新型城市化战略(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0-16
  实施人文主导、创新引领、集约转型、融合一体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城市人口、产业、空间及城乡结构高质量转型发展,努力实现城市更加美好、活力、高效、共享的新愿景,确保继续走在全国新一轮新型城市化最前列。
  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支撑,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潜力和动能所在。浙江亟需站在更高的视野和角度,以高质量为着眼点,科学谋划城市化战略思路、目标、参数,努力积蓄城市化新势能,确保继续走在全国新一轮新型城市化最前列,为全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早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紧抓四大战略要点
  基于浙江城市化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城市人口、产业、用地等素质性制约及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实施人文主导、创新引领、集约转型、融合一体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城市人口、产业、空间及城乡结构高质量转型发展,再创浙江新型城市化新成就。
  人文主导:推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发展。着力推动城市从物质生产主导,向提升优化物质生产前提下的人文社会主导的转变。一是提升城市人口质量。构建更加公平完善、弹性包容的城市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体系,稳定扩大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社会保障,创造和扩大人的发展机会,让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健康素质、更高的文化素质、更优的思想素质。二是提升城市人文环境。传承和发展城市人文精神,将精神价值、文化内涵融入城市的街巷、公园和居民的生活场景中,让城市居民科学知识更充裕、精神世界更充实、行为举止更文明。三是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构建更加优质的生活、工作、游憩和出行环境,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市生活环境, 让城市居民行得便捷、住得舒心、用的放心,拥有安全感、安居又乐业。
  创新引领:推进城市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着力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从高度依赖土地、资本投入的粗放式发展,向发挥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的创新驱动转变。一是夯实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长效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高等院校,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办学,推动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健全城市创新创业优良土壤。大力推动城市政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健全有利于区域间协同创新的产业布局导向。大都市区聚焦数字经济等高技术新产业,形成以生产服务和高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制造业基础,形成现代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大都市区创新引领和中小城镇现代制造支撑合作共赢。四是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发挥中美贸易战倒逼机制,加快传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加强全球投资及知识产权布局,进一步提升自主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实力。
  集约转型:推进城市空间一体化集约发展。着力推进城市从外延式扩张为主,向高密度集聚、网络化布局、多层级协同发展转变。一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加强与上海及安徽江西等内陆地区双向合作,提升浙江城市化腹地范围和增长潜力,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要素优化配置。二是优化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的省域空间结构。优化完善由大都市化区域、到内生发展较强的特大城市及特色发展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等构成的多层次空间结构。三是分类引导土地城市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市建设用地精明增长、乡村建设用地总量有序减少、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全面提高建设用地效率。
  融合一体:推进城乡融合联动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制度二元化和物质景观同质化格局,推动城乡人口要素集聚、风貌特色发展、产业互补共赢、设施高效共享,实现城乡物质景观高度异质化及发展水平高度同质化。一是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引导乡村散居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减少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减轻乡村土地、生态、环境压力。二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推动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三是优化城乡产业分工。乡村以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及新兴绿色产业为主,中心城市以发展创新及知识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中小城镇以配套发展制造业为主。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