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初步方案亮相 开始征集意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07

11月1日,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公布了成都市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初步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包括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人口总量、生态红线和开发边界等内容,提出至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从11月1日起至11月底,市民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共绘美好成都进行意见表达,也可以在成都规划公众平台http://www.cdgh.gov.cn/进行留言;还可以到成都市规划馆了解规划方案,提出意见。

重点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2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市域。

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

2022年发展目标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

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大城市病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成渝城市群极核地位明显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35年发展目标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城市能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发挥,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

2050年发展目标迈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

建成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明确四大战略定位

成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提出差异化发展五大主体功能区

成都城市规划

市域五大功能分区示意图

《总规》提出,要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东部区域范围包含龙泉驿区车城大道以东部分,青白江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简阳市、金堂县全域。

规划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门户、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重点培育实体经济,形成新动能。

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南部新区范围包含天府新区直管区(五环路成自泸高速车城大道连接线以外部分且不含龙泉山)、双流区(五环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崃市(羊安、牟礼、回龙三镇)。

规划定位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新驱动先导区、新经济发展典范区、国际化现代新区、区域协同示范区,重点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好全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西部区域范围包含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区、温江区五环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除羊安、牟礼、回龙以外部分,蒲江县。

规划定位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西部绿色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典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天府文化重要展示区,重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北部区域范围包含青白江区(除五环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区域和龙泉山部分)、新都区(五环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东部分)。

规划定位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枢纽、成德绵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导区、成都市北部生态屏障、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和彰显天府文化的和谐宜居家园,重点强化北部地区生态屏障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优化产业形态,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中部区域范围主要为五环路以内区域。规划定位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国际交往核心区、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区,成为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重点是通过三降两提推动整体优化提升。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南移

成都城市规划

《总规》提出,要构建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一区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为8个区域中心城。

《总规》提出,要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扇叶状格局,构筑双心、双轴、多点 的空间结构,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移。

双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双轴是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多点是指集中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

生态格局明朗

未来成都将更绿

《总规》明确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环为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两网为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六片为都彭生态区、崇温生态区、邛蒲生态区、天府生态区、龙青生态区和金简生态区等生态绿隔区。

《总规》提出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

《总规》提出,要构建全民体验的五级绿化体系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的五级绿化体系。

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规划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其中一轴是指沿母亲河锦江建设的锦江绿道;两山是指依托龙泉山与龙门山的旅游资源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三环是指利用三环路、环城生态区、二绕郊野绿带建设的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七带是指沿着主要水系建设的七条展示天府文化、串联城镇村的休闲绿道,包括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绛绿道、毗河绿道。

交通、文化、城市设计等全方位提升

人口规模方面,《总规》提出,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至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

交通方面,《总规》提出,要完善路网体系,提升路网密度。中心城区依托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路网体系。中心城区规划结构性主干路68条。至2035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

文化方面,《总规》提出,要构建一环、两轴、四线、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一环是串联古蜀文化遗产的水上环线。两轴指龙门山前历史文化保护轴、从都江堰到成都平原历史演变的文化轴。四线: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渝古驿道。五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片区和国家公园片。

城市设计方面,《总规》提出,要构建三轴、四片、多点的整体景观格局。三轴,指天府文化景观轴、城市中轴线景观轴、东部城市新区景观轴;四片,是市域中重要的核心景观片区,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区直管区、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简州新城城市中心。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