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土地”如何走出“不赚钱困境”(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2-03
  对于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来说,土地成了“鸡肋”。随着农药、化肥等各种生产成本的上涨,种粮收益逐渐降低,如遇干旱、洪涝等灾害,种粮不挣钱甚至赔钱。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撂荒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土地撂荒问题有所缓解。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甘肃、河南、贵州等地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土地资源盘活难等,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个别地区还有扩大趋势。
  “看着越来越多田地荒芜,很痛心”
  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民“惜地如金”,沟沟坎坎、山上山下都种上了庄稼,如今土地撂荒了,“看着也心疼”。
  《经济参考报》记者曾于2008年在河南省南阳市、信阳市调研,发现麦季出现撂荒现象,许多农民开始只种一季水稻,此后持续关注这个问题。2017年,记者在河南省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市九县(区)调研发现,麦季农田撂荒面积呈现扩大趋势,从早期的局限在312国道以南地区,逐渐越过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
  日前,记者再次到信阳市潢川县仁和镇走访发现,继麦季农田撂荒之后,豫南稻季农田也出现撂荒苗头,一些农民让农田荒芜,任野草疯长,或者采取非粮化方式,在耕地上种植苗木。
  黄营村村民黄昌福是仁和镇的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农作物700余亩。跟随黄昌福的脚步,记者在黄营村走访发现,一些交通不便、灌溉水源不足的农田,本应布满金黄色的稻穗,却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草。黄昌福说,作为经历过饥饿年代的人,看着越来越多的田地荒芜,很痛心。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