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扶贫小林场贫困户的“绿色银行”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6-02

  为进一步拓展产业扶贫渠道,海伦市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扶贫小林场,打造带动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为贫困户建立了一道长效脱贫不返贫的“绿色屏障”。   

  这几天,海伦市向荣镇向民村贫困户王树山格外高兴,他以劳务、管护折资入股,认领了自家门前绿化带内种植的24棵当年挂果的果树,王树山不仅全程参与了果树的移栽,每天还精心管护。“咱出工出劳,就能认领果树,还有收益,这是多好的事啊!果树就在自己家门前,我得好好经管。”王树山高兴地说。 

  今年,向荣镇在去年沿沟沿河两侧建设600亩薪碳扶贫林的基础上,又新建薪碳扶贫林880亩,实现了镇内贫困户户均拥有一亩生态薪碳扶贫林。薪碳林种植品种为红毛柳和沙柳。红毛柳两年后就可成材,可供懂得编织技术的贫困户和农户用于小工艺品加工、柳筐编织,促进增收。沙柳按照3年成材,每亩地可产5吨至10吨,每吨按350元至380元价格进行销售,亩效益可达1750元至3500元,与海伦市热电企业地势坤公司签订了碳材订单合同。 

  今年栽植的果树种植和护屯林也与贫困户增收挂钩,全镇果树栽植2万棵,其中3个村整村推进果树种植9000棵;打造了42条480亩的护屯经济林带,栽植白桦、云杉和花灌木,果树种植和护屯林所产生效益的20%作为屯内贫困户收益,80%作为村集体收益。 

  2019年以来,海伦市在培育和提升“1+3+5”特色扶贫支柱产业的前提下,鼓励乡镇建设贫困户能长期受益的扶贫小林场,吸纳和带动贫困户参与扶贫林建设,享受扶贫林收益分红,为贫困户建设绿色银行,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实现长期脱贫不返贫。通过创建扶贫小林场,贫困户成为林场主人,实现了由政府帮向自主参与的转变,由输血变造血,极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海伦市扶贫林建设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法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合适的造林地块、树种和造林方式。以村为单位牵头组织建设扶贫林,采取村出林地,贫困户以资入股或以劳务、管理、看护等折资入股参与扶贫林建设。为实现扶贫林建设提质增效、质效双赢目标,海伦市林草部门严把规划关,坚持高标准规划、科学安排、统筹推进;严把栽植关,适时启动造林,造林地块达到床平、沟直、树根抠净、机械旋耕方可栽植,采用泥浆造林法和钵体苗、土坨苗造林;严把苗木关,坚持苗木选用高标准,确保成活成林。 

  据了解,今年,海伦市采取林下复种、建小苗圃、小果园、果树一条街等模式,共建设扶贫林7000亩,股份合作参与率100%、投工投劳4000余人次、参与管护300余人,带动12000户贫困户持续增收,为贫困户打造了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尹明哲马明超记者王玮)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