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35万脱贫群众幸福密码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6-02

  2013年至今,武威市累计减贫35.43万人。

  2017年,凉州区、民勤县两个“插花型”贫困县脱贫摘帽。

  2019年,古浪县、天祝县两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华锐高原,牛羊成群;移民绿洲,厂房林立;走进沙漠之城,蔬果飘香……夏花绽放枝头,一如35万群众脱贫后的笑脸。

  关键词 温 暖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武威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紧扣“精准”要义,紧盯薄弱环节,聚焦攻坚任务,突出补齐短板;聚焦作风建设,聚力夯实基础,开出了一服服脱贫的“药方”。

  最让李应川一家感到自豪的是,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视察时,曾到他家做客。在李应川家,习近平总书记屋里屋外仔细察看,了解住房、用水、厕改情况,详细询问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医疗保险及孩子上学等状况,让李应川一家对过好新生活有了更足的底气、更大的干劲。

  李应川说,总书记看到院子里的西瓜、西红柿,心中很高兴。随后,他走进厨房,揭开锅盖,询问我们平日吃饭、吃水的情况。“当时锅里像往常一样蒸了些洋芋、南瓜、玉米,是准备中午吃的。”李应川说,他告诉总书记,以前要到山下河里用驴驮水,现在拧开龙头就有水。“我当时随手就把龙头拧开了,总书记用手接水看了看,说很清澈。”

  走进屋里,总书记坐下来和我们拉家常,详细询问就业、收入、看病、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家人就坐在他旁边。”李应川说,全家人既激动又有些紧张。他拿了一张横梁村老房子的照片给总书记看,说现在政策好,大家都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都高兴得很。

  总书记的嘱托让富民新村的群众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富民新村在2019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幸福生活。如今,走进富民新村,一栋栋装饰一新的新房格外引人注目,一条条水泥路平坦整洁,村容村貌干净美观,处处洋溢着祥和、幸福的气氛。

  原居住在黄羊川镇张家沟村的钟华魁是2017年搬迁至富民新村的。他说,现在的生活可谓是“新气象、新生活”。在政策的扶持下,他不仅搞起了养殖,还种了3个日光温室。

  钟华魁说:“去年8月份总书记来到我们富民新村视察过以后,9月份政府扶持我们种了大棚,定植辣椒。才半年时间,收入比山里几年都多。我现在养了100多只羊,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村民冯国安是第一批搬进安置点的贫困户。如今他告别住了几代人的破旧住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谈到发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冯国安更是信心满满。他说:“搬下来以后条件特别好,走着水泥路,学生上学方便,医疗问题也解决了,我们就努力把日子再往好里过。”

  如今,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公共厕所、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住进新居的村民,完全改变了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处处洋溢着感恩之情。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靖富民小学视察,并和参加暑期音乐兴趣班、足球兴趣班的孩子们合影留念。校长董胜业说:“我们会牢牢记住总书记的话,努力把教育办好,让老百姓放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曾经的操场已经围起了围栏。董胜业介绍,学校体育运动场为普通混凝土运动场,面层生硬,容易造成师生擦伤。2020年学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教育设施补短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新建塑胶和人工草坪体育运动场5615平方米,配套附属工程,并配备办公、教学、实验器材等各类设备。

  董胜业说,新操场计划于2020年6月10日建成投入使用,将彻底解决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富民新村村庄东侧和南侧有成片的林子。古浪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2020年,富民新村在集体土地栽植经济林555亩。其中栽植沙漠桃300亩、栽植山楂100亩、栽植李子70亩,预计5月中旬完成种植云朵玫瑰300亩。“这些经济林既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

  放眼望去,以富民新村为代表的移民区,一排排灰瓦白墙的新楼鳞次栉比,宽敞明亮的巷道干净整洁,绿化带内百卉含英,日光温室星罗棋布……面貌一新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正在谱写一曲感恩奋进的进行曲。

  关键词 搬 迁

  铁柜山、中大沟、石达板……一个个深居祁连山腹地的村庄,单从名字就可感受其山大沟深、条件严酷。武威4个县区中,古浪县为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县、天祝县为“四省藏区”贫困片区县,民勤县、凉州区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受艰苦自然条件限制,生活在山区、沙漠地带的群众奋斗了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但贫穷的帽子总也摘不掉。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武威市一场让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工程拉开序幕。

  李春花原本住在古浪县横梁乡中泉村,面朝大山背朝天,贫穷的帽子总也摘不掉。搬迁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后,她白天在顶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当产业工人,下班后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真真是幸福敲了门。

  易地扶贫搬迁势在必行。一是彻底改变高深山区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的历史选择;二是修复祁连山自然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三是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和产业培育难等问题的现实选择。

  移民不易,迁移山区牧区的贫困农牧民更难;发展不易,为“生态”让行的“绿色发展”更难;融合不易,着眼于均衡的深层次融合更难。16万多贫困农牧民群众要搬出大山,困难重重,怎么搬?

  武威市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基础优先、集中安置、分步实施、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移民搬迁。搬迁过程中,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功能区补偿、财政专项扶贫等各类项目资金,从政策上扶持搬迁安置。对搬迁群众逐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通过特色种羊、劳务就业、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多种扶持措施,解决了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和增收难题。“十二五”以来,先后建成古浪县黄花滩和绿洲小城镇、天祝县松山滩、凉州区邓马营湖等集中安置点45个,累计搬迁山区群众4.42万户17.02万人。

  搬下山的生活变了样。可是,马贵良却喜中有忧,喜的是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忧的是自己跟不上新生活的节奏。

  电磁炉不会关、洗衣机不会开、墙角没有闲人来打牌,这成了马贵良的“闹心事”。

  马贵良的新家在天祝县松山镇鞍子山村移民安置点。60多岁的他,之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沟沟里。

  靠着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政策,他自筹了1万元,就搬出大山圆了几代人的新房梦,还包了2座食用菌棚,种了10亩藜麦,一年收入3万多元。

  2018年除夕。屋外,马贵良和孙子贴窗花、对联。屋内,老伴儿和女儿炸麻花、炒瓜子。孙女刘兴娥说:“我一定教会你操作家里的智能电器,解决好你们的‘闹心事’。”

  雨天不用一脚泥、吃水不再用驴驮、学堂就在家门口、致富产业门路多……实践证明,搬与不搬不一样,搬前搬后大变样。在这里,移民群众搬出穷窝奔富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农村创业的生力军;在这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正在一步步探索实践中;在这里,移民新村开始化茧成蝶,新的希望正在冉冉升起。

  关键词 产 业

  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产业发展。如果没有产业,脱贫攻坚就没有根基。

  数据显示:武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112.7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06亿元,位列全省第1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06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26万元。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35.43万人,依靠种养产业和“劳务+种养”产业减贫27.42万人,发展产业已成为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园里的果、棚中的牛、曾经撂荒的土地……这些农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为贫困群众铺开了一条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2019年冬,风雪弥漫,牧人晚归,如同一幅油画定格在暮色的田野里。

  “油画”中的牧人,是天祝县藏族老人卓玛才旦。靠养殖白牦牛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在县城买了新楼房。在天祝县涌现出了许多像卓玛才旦一样的牧民,通过发展白牦牛特色产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庙儿沟村是天祝县打柴沟镇最为偏僻的行政村。前些年,村里人基本没有收入渠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两年,村上一部分人的“腰包”突然就鼓了。

  “不改革不行了,外乡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们村来。”庙儿沟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高原有机蔬菜,并搭建日光温室试种大棚蔬菜,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以菜生财、以菜聚财。暖阳下,大棚里绿色蔬菜生机盎然,散发着清香,村民们辛勤劳作,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武威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在农业。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武威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打破行政区域,提出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产业扶贫开发思路。着力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建设南部山区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核心区;着力打造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着力打造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建设西北地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产业扶贫的实际推进过程中,武威市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2019年,全市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藜麦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187.14万亩。加快发展现代绿色畜牧业,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368个,畜禽饲养量1949.2万只。

  天祝县有9个乡镇种植滑子菇。至目前,种植大户签订订单上百万袋。

  古浪县黑松驿镇甘肃睿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以榨油坊、挂面坊等土特产品为主的扶贫车间,带动了当地一大批贫困户就业。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脱贫的有生力量,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远达集团、甘肃中天羊业、甘肃顶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全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9户、农民合作社达6818家,培育认定扶贫车间158家,吸纳2567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地头采摘,全程冷链运输,仅48小时后,武威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鲜瓜菜,即能以最精细的方式服务香港市民。目前,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已经在武威建成落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格局基本形成。

  在凉州区韩佐镇石岗村,13户农民有了新身份,那就是“新股东”和“上班族”。“三变”改革,让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洗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突出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带贫益贫模式,武威市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经营模式,积极推广“轻资产、高效率、新市场”的北京德青源金鸡模式、“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协会+贫困户”的康美牛羊模式、“企业+养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顶乐黄花滩养牛模式、“贷母还羔+托管分红”的兴盛种羊“羊银行”模式,引导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确保贫困群众获得稳定的分红收益。全市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78万户,年户均分红2100多元。

  关键词 美 好

  出武威城,沿省道306线一路向南,一座美丽的小城赫然矗立在戈壁之上。

  小城里亮眼的除了整齐划一的民居,还有坐落在城中央的古浪县人民医院医联体绿洲医院。

  这座现代化医院无论是就医环境,还是医疗设施,都丝毫不逊色于县级医院。住在黄花滩的老人郭福骑着电动车,用不了5分钟,就能到这里,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困扰自己10多年的骨关节炎。

  标准的足球场、人工草坪、风雨操场……绿洲医院一街之隔的是绿洲中学,可以容纳学生2000人,确保了下山群众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

  俗语说,厕所里挂绣球——配不上。观摩了天祝县华藏寺镇周家窑村小沟组村民祁燕宏家的卫生间后,老祖宗的这句俗语似乎不合时宜了。祁燕宏家新装修的卫生间里,成束的绢花被插在一个玻璃花瓶内争奇斗艳。

  这样干净卫生的厕所,配得上这样漂亮的花。

  “一个土坑两块砖”,是以前武威农村很多地方厕所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许多农民家里都有了卫生厕所,不仅方便了如厕,也提升了乡村内涵。

  硬件上去了,软件要配套。乡村建美了,精神文明要配套。

  “我这个折子里有多少积分,能兑换啥物品?”天祝县打柴沟镇村民李大爷向银行工作人员打听自己的积分。不一会儿,工作人员就为他兑换了白糖、茶叶和一提卫生纸。

  存进去的是美德,传播开的是力量。扶贫先扶志。为激发移民群众内生动力,武威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探索推行精神文明建设“文明股”,引导广大青年男女树立婚事新办简办、杜绝天价彩礼……

  路边绿树成荫、门前百花争艳每当华灯初上,乡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群众告别曾经的贫困,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

  春季到蜻蜓村开心农场去踏青;夏季到抓喜秀龙草原去牧马;秋季去摘星小镇望星空;冬季在大漠去赏雪……一村一风景,一季一乐趣。在武威,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经串起了乡村振兴的风景线。

  因为一片浪漫的红色,一个名叫松山的地方火了。

  秋天,天祝县松山滩便成了一片嫩红、绯红、绛红的“海洋”,一棵棵藜麦密密匝匝,藜杆似火,藜穗飘香……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去年以来,武威市深入推进“产业+旅游”融合发展,各种生态观光山庄、采摘园、农家乐成了城乡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无限生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武威市在做强产业的同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立“网红联盟”培养农民网红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农业经营增效益。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